果煜法師文集 / 禪悟密法 / 中脈的層次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上一篇   |   下一篇  
中脈的層次
在前次中,已略講到氣脈變化的一些過程。事實上,就禪修而言懂不懂得氣脈並不重要。以我個人而言,我不是先懂氣脈再來禪坐,而是坐久了就能漸漸明白它。但至重要者,反是於氣脈變化、障礙時,我們能不能用「平常心」去看待它。然而以氣脈的覺受,一般人皆較寡知、陌生;故於變化時而不驚疑、錯怪者,乃少之又少矣!因此我講氣脈的主旨倒非要各位按部就班、守株待兔地去導引你的脈;而是為已有先知之明,故於一切覺受變化時,更能以「平常心」看待而繼續用功爾。否則如本末顛倒,因用錯心而出了差錯,不要再來怪我害你的!

在原始佛教與禪宗的傳統裡皆不講氣脈,這是有原因的。以如只講「無常、苦、空」之法性,則雖初入門者即使不十分相應,卻也偏差不到那裡去。而氣脈者,即使很多人皆對此興趣盎然,但因是「相」門故,聽多了,反將有「著相」之蔽。

所以以下我們將繼續探討氣脈之相,但各位知其大體即可,不必太費心於枝末小節。 前已說過,氣脈的變化乃循兩個原則:從邊向中,從表向裡。於是在從表向裡的過程中,乃將呈現出種種層次的變化:

五大與七大:在從外向內的層次中,可先用五大的屬性說明。在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中,地大以較粗重故,為外之外者。其次,水大以較地大細緻故,為次內層者。而空大以最細緻故,為內之內者。這以五大對應中脈內外層次的說法,在密宗和瑜伽皆有之。

五大如加上「識大」和「根大」則成七大。這根大不是我說的,而是在《楞嚴經》中有謂二十五種圓通,乃以六根、六塵、六識之十八界,再加上地水火風空識根之七大而成二十五種圓通。根大是什麼呢?以《楞嚴經》要「捨識用根」,才能「轉識成智」。故根大者,其實就是清淨心、真如心。以清淨真如故,為內之內層。故中脈若能從外而漸攝於內,則能漸捨粗重的煩惱心而成清淨的真如心。

五臟與五氣:以上五大與七大的說法,是原印度佛教即有的。然若對照中醫的名相,或可曰:五臟對五大而為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腎。心以至陽故,外浮於表,故為外之外者。腎以至陰故,深藏於內,為內之內者。而五臟所對應為毛、皮、血肉、筋、骨之五氣也。
以上五大與七大,乃偏說從外向內的層次。其次,中脈的疏通,又有從下往上;故在從下往上的過程中,又相應有五輪與七輪的層次:



五輪者,即育樂輪、臍輪、心輪、喉輪與頭輪。若再加上下之海底輪與上之梵輪,則成七輪也。

在瑜伽書中都謂:從氣上頭輪至打通梵輪,所需花的時間與功夫乃倍增於往昔。何以頭輪與梵輪,位置如此相近;而疏通卻又如此遙不可期。唯瑜伽書中皆未詳說緣由,然以我的體驗,乃能略有所知。因為脈輪疏通的次第非逕往直上,而是從育樂輪、臍輪、心輪、喉輪與頭輪,再下通海底輪後,才上通梵輪。海底輪與梵輪,因位於身體的末梢故,氣皆強弩之末,故欲疏通,乃倍加辛苦。尤其又加上「大周天」的循行,也難怪欲疏通所需花的時間與功夫,必倍增於往昔。
中國的道家,乃將軀體與頭部的循行脈,稱為「小周天」。所以任督二脈乃小周天爾。而前五輪之從育樂輪至頭輪,亦相應於小周天也。氣在調理過軀體與頭部的脈後,將更外延至手腳四肢的脈;於是稱從頭部、軀幹至四肢的脈為「大周天」。

於是在疏通過頭輪後,氣卻下降於腳足間;必待將腳部的脈全疏通了,氣才從腳底直上而疏通「海底輪」。然後氣再上於手部,待手部亦疏通後,才能匯歸頭頂而疏通梵輪。因此疏通梵輪的過程實是非常的迂迴煩複。
以上已簡單說明五輪與七輪的疏通過程,然而有無更高層次的九輪呢?這雖在密宗和瑜伽中皆未述及,但我認為不妨其有!為什麼呢?前只泛泛地說:疏通手部和腳部的脈。但事實上,手腳的脈亦非一次第就能全疏通的。

我們可將手或腳,看作是一個身體的縮影:手有腕、肘和肩三關節乃相當於人之頸部、腰部與髂部;故手心其相應於頭輪也。前既謂氣不可能逕從頭輪直上而打通梵穴,就如同氣亦不可能從手心直前而打通手指等關節。所以事實上,前所謂「疏通手部的脈」,乃是疏通至手心而已!

於是乎,只疏通至手心與足心的大周天,則稱為七輪也;反之,能疏通至手指腳趾的關節者,乃相應有「九輪」。此九輪之上者,稱「梵頂輪」(類中國人所謂"舉頭三尺有神明"處)九輪之下者,更於海底輪之下。

如用前述的分析法,手指的脈也不是一口氣即能全通的。因手指的三節,亦類似於前所述的三關。故即使能疏通手指的脈,並非氣即能至指尖。於是乎,從五輪而七輪,從七輪而九輪,從九輪而……

因此中脈的層次,總括從外向內與從下而上,乃有:
  1. 五縱五橫,而為二十五層;
  2. 七縱七橫,而為四十九層;
  3. 九縱九橫,而為八十一層;
  4. ……
有的人好誇說:我已打通任督二脈。但任督二脈也有這麼多層次的變化,請問你打通的是那個層次呢?則恐怕他只能張口結舌,而不知從何答起。或有人說:我的手脈,已通了又通!然是同層次的脈通了又通;還是不同層次的脈次第疏通呢?恐怕也是「一屁打過江」吧!
以上將中脈,分析成這麼多層次,有什麼意義呢?似乎亦無太大的意義!甚至如各位問:請問法師,你已通到那個層次?其實,我也不很明確!因為知不知道,都是一樣「繼續禪坐」而已!

不過有一點對實際參禪較有影嚮者,乃氣脈循行的次第。大致而言,初用功時,乃將氣內攝;故以「向內」為第一次第。其次,從內攝中更「下沈」於丹田,故有育樂輪之疏通。在育樂輪疏通後,氣乃逐漸「上昇」而順次疏通臍輪、心輪、喉輪與頭輪者。待疏通頭輪完成小周天後,乃「外延」於手腳而打通大周天。

故「內攝」「下沈」「上昇」與「外延」,為脈行的四個次第。在完成第一個次第後,才從五輪轉至七輪;若完成第二個次第後,即從七輪轉至九輪……

這「內攝」「下沈」「上昇」與「外延」,跟我們「參禪的時機」大有關係;此待第八個主題時,再詳細介紹。
我們常用「打通氣脈」這樣的說詞,言下之意似謂「脈是先天存在的,我們只是按部就班地去疏通它而已!」甚至到某一天,待將所該通的脈全疏通竟,便已「所作皆辦」矣!

然在打坐這麼多年後,我寧可相信『脈是修出來的』,尤其內在的脈更如此。外在較粗淺的脈,因人的共業故,相差乃較有限;因此以中國的針灸而針外國人的病,還能有效。但更內在的脈;則未必然。很多人到死,還未覺受過氣脈的存在與變化,此但為他從不修行故!或者說:「很多人即使有脈的變化,但皆只在同一層次中變化而已!而變化的原因不外乎生病或情緒。」

脈既是修出來的,則不同的修行理論和方法,必將造化出不同的脈相來。因此佛教行者的脈將有別於道家行者的脈,而禪行者的脈亦將小別於密行者的脈。以佛法常說:身是業報所成。而業既必在修行的過程中不斷地淨化與昇華;於是乎既業有變化,必脈亦隨之變化。因此,就一個精進的修行者而言,脈反是應更無終結才是。
果煜法師文集 / 禪悟密法 / 中脈的層次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上一篇   |   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