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煜法師文集 / 漣珠甘露 / 從對位與流行,觀法界之莊嚴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上一篇   |   下一篇  
從對位與流行,觀法界之莊嚴
從對位與流行,觀法界之莊嚴
金字塔的模式
氣脈的啟示
陰陽五行
五行
對位
五行學說
架構的建立
對位
對位的應用
流行
《論語》
邵康節
佛法的態度
天眼
《野性的思惟》
中學為體
先天與後天
調心之要一
調心之要二
調心之要三
階級的昇退
今天這題目,主要是講思想架構的問題,跟實修比較沒有直接的關係。而這問題,乃包括兩個主題:第一是「從對位與流行,觀法界之莊嚴」。第二是「從上求與下化,發菩薩之行願」。
從法相歸納出法理:首先說,這問題是從那裡來?我於前面講到佛法架構時,經常用到「金字塔」的模式。以金字塔下面寬廣的基礎,比喻為世學的部分,也就是世間萬象森羅的法相;然後再從諸法相裡,更去歸納出較一貫的原則來,而稱為法理。

從法理參究得法性:以法理,也有種種不同的適用範圍,故還非最高究竟者;於是乎必得更向上去參究,以期最後能覺悟那一以貫之的大道理,而稱為法性也。

有沒有較明確的模式呢?然而從法相而提昇為法理,從法理而參究得法性,這都還只是個很籠統的原則。至於在實際運作時,有沒有一種較明確而可行的參考模式呢?

當然每個人都可有他不同的作業系統。而對我個人而言,最初卻未深刻地去思惟這個問題。只是認定:當如金字塔一般,去一層層地提高爾。
外延,則從一分作五;內攝,則合五歸為一:然去年於瑞芳閉關時,有一次於禪坐間,卻又想到這個問題。而那時候,氣也剛好走到手心;當其再從手心而分向五指的剎那間,我即領悟到這「內攝外延」的模式。

這怎麼講呢?從手心到手指頭,乃為向外。故從手心的一,而向外分作五。故外延者,從一分做五。反之,若氣到手指尖後再回頭,即為內攝也。而內攝者,乃合五歸為一也。
其實,氣從手心到指頭,這乃是很平常的經驗,怎能建立起一個思想架構呢?然這個思想架構,卻非我原創的。因為在中國,早就有這個架構;而這架構即是「陰陽五行」的學說。

現代的中國人,已很少人再注意到陰陽五行的學說。可是在中國歷史上,它曾發揮過相當廣泛的影響。

五行者─金.木.水.火.土:首先講到五行,就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事實上五行,只是不同屬性的象徵,而非狹指有形的金或木。同樣,陰陽也是不同屬性的象徵。比如天為陽、地為陰,君為陽、臣為陰,夫為陽、婦為陰等,有很多不同的差別相。

陰陽者─內攝者為陽,外延者為陰:然若只從氣脈的角度來審視陰陽,則氣於內攝時為陽,外延時為陰。

這講法,似乎跟前面所講的不太一樣,因為前乃說是:氣浮於表者,為陽;至內攝入骨,才為陰。

內攝者為陽─上昇為君,乃不動的統一性:何以謂「內攝為陽」呢?主要是為,若內攝到極點,即變成上昇;而上昇到最高點,即成為君脈也─也就是不動的統一性。

以「五」是差別相,而「一」是統一性。故合五歸一,即從陰而轉為陽;反之,分一作五,即從陽而轉為陰。

外延者為陰─下化為臣,則變化的差別相:這就像官僚系統一般。最高者的君,為不動的統一者。而向下,則愈分愈細,有文武百官,以至於百姓眾生;而這些皆是變動的差別相也。
火為太陽,金為少陽:如從陰陽的變化,再詳細分,則為五行也;故五行者,即是於同一層次裡的差別相也。這即是前已再三說過的:氣脈於同層次中,乃有五個周天,故以五行代表五個周天。

而在五個周天的脈裡,又可以就陰陽區分。其中,陽分最多者,稱為太陽,在五行中,即是火也。其次,陽分次多者,稱為少陽。如果我們用數學來剖析,則太陽,陽分中可有八、九、十成的比率;而少陽,陽分中乃有七或八成的比率。

土為陰陽適中;木為少陰,水為太陰:至於土,乃陰陽近於對中的狀態,大致是在四、六成之間。同理少陰、太陰的比率,亦如前述。
五行間,既相生,也相剋:然若只以陰陽的比率來區分五行,這還不稀奇。在中國五行的學說裡,更重要的是:在五行間,既互為相生,也彼此相剋。

五行間的生剋關係,大致如圖上所示:首先是水生木,也許是因為有水,所以樹木才能得到滋潤而茁壯。第二是木生火,若木頭燃燒,則成火也。第三是火生土,火為什麼會生土呢?也許是因燃燒之後而化為灰燼,故曰生土吧!第四土生金,第五金生水。然後又是水生木,而形成一個循環,這稱為五行的相生也。

然後我們再看相剋的關係,首先是金剋木,用斧頭可以把樹木砍倒。其次是木剋土,有樹木的地方,土壤便比較不會流失。第三土剋水,如果用土來作堤,水便被擋住了。第四水剋火,第五火剋金─以火來銷融金屬。

所以從五行的生剋圖來看,既每一點,都有能生、所生,也有能剋、所剋,故能在生剋之間,形成平衡。這才是五行學說中,最殊勝之處。因為一般人多只能從單一事相去觀察萬物;而此乃能從整體關係中,去觀察萬物。所以智慧才能愈高明也。
這五行的學說,其實我也未能深入瞭解;但我引用之,主要為說明思想架構間上下與對位、流行之關係。下面一些資料,是我臨時去找來的;只是作為說明的例子而已!故對各位而言,未必很重要,除非你想成為這方面的專家。

我們首先看,五行者,若應用於五臟,則木為肝臟,火是心臟─這心,上次已說過,乃指大腦也。以我們主要是透過大腦,而有思惟、抉擇的作用。故中醫稱之為「君火」也。至於相火,才是指心臟;以血液的運輸,乃受神經所控制者,故稱為相火。所以當人興奮時,他的心跳速度也會加快。

第三、土是脾臟,其實廣義的脾臟,是指跟消化系統有關係者。而消化系統又牽涉到循環系統,因為食物在腸胃消化.吸收後,即會先送到心臟,再輸往全身各處,這皆是廣義的脾臟功能。

其次,再看金對肺,肺主要是指呼吸的作用。而最後水,所對的是腎臟;而腎上次也說過,是指跟生殖有關係的器官。所以腎衰會影響大腦,因為大腦、骨髓以及生殖系統,乃有互為表裡的關係。

以上是講到五行對五臟者,而五臟者,又有其所對應的六腑也。六腑大致是跟消化、排泄有關係者:其中肝跟膽是成對的,心跟小腸也是對應的。然後脾跟胃,肺跟大腸,腎跟膀胱,都是對應的臟腑。而這膀胱,也非泌尿系統裡的膀胱,而是指輸精的器官爾。如瑜珈上謂:骨生髓,髓生精。因此從髓生精,而產生生殖的作用者,即是腎與膀胱也。

至於應用於皮肉筋骨間,則木對的是筋,火對的是脈。這脈,若君火,即指神經系統;至於相火,則指血管也。然後土所對的是肉,金所對的是皮毛;至於水,則對應於骨也。

下面再看,五行既內對五臟,也外對五官。而這五官的對法,乃木對的是眼根,火對的是舌根,土對的是唇,金對的是鼻,水對的是耳。

五行如應用在情緒上,則木對的是怒,所以一個人怒火上昇時,將會傷肝。火對的是喜,土對的是思─過度思惟則消化不良,將傷及脾胃。金對的是悲。水對的是恐。同樣在中醫上又說到,五行也對應著「呼、笑、歌、哭、呻」。

我個人於禪坐時,又發覺五行,還跟我們按摩的手法有關。首先火所對應者,乃是直推─即沿著脈路,往前直推。其次,金所對應者,乃是橫按─即沿著脈路,左右按摩。第三土所對應者,乃是捻─即沿著順轉與逆轉的方向,而反覆捻之。第四木所對應者,乃是拍或壓,用手指去拍,或用指節去壓。最後水所對應者,乃是捶,用拳頭去捶也。

下面我們再看,五行對應於天地之間。色有五色,木所對者是青色,這青色即近於綠色也。火所對者是赤色,像光輝燦爛的太陽一般。土所對者是黃色,金所對者是白色,而水所對者是黑色。

同樣在中醫上,又把五行對應於五味中。詳細是:木對的是酸,火對的是苦,土對的是甘─即是甜也,金對的是辛─包括辣也,而水對應的乃是鹹。

又在一年四季裡,若以五行區分,則春生,對應於木。夏長,對應於火。在夏跟秋之間,可分出另一個季節,而稱為長夏。長夏為化,是指從開花到結果;故長夏化,對應於土。到了秋天,才收穫果實,而對應於金。最後冬天,萬物蕭條,而稱為冬藏;乃對應於水。

於是更以一年四季中的節氣,來對應五行。則風屬春天,而對應於木。暑屬夏天,而對應於火。濕為長夏,而對應於土。到了秋天,秋高氣爽而為燥,乃對應於金。至冬天,天寒地凍,而對應於水。

最後五行,又可對應於五音,而名為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可是我在禪坐時,所發覺對應的音,卻是「啊、伊、嗚、耶、喔」的五音。在六字大明咒的後五個音:嘛.呢.叭.昧.吽,即是相近於我所說的「啊、伊、嗚、耶、喔」,不是嗎?

在印度瑜伽中乃謂:我們身上共有五十個脈音。而這五十個脈音,大致是從啊、伊、嗚、耶、喔的韻母而變化出來的。所以持咒,即能從咒音的共振效果,而幫助打通氣脈。

因此不同的咒,即能通調不同的脈,而對治各式的疾病。這聽來,好像很神秘;其實乃法爾如此也。

目前的物理學,已確認在人身上,不同的部位,即有不同的共振音頻。但要以持咒來調脈,卻非唸幾遍即可。在密宗裡持一個咒,都是以十萬遍來計數的。甚至若不見效果,再加十萬遍,也是很平常的。

既五行可對應於一年的四季,當也可對應於一天之中。既可對應於時間的流行,也可對應於方位,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的分佈。其詳細的對應關係,如下之表格所示:

其實就五行的學說來看,任何「同一層次」的差別相,皆可用五行來分類。所以在中國,於水果中,又選出五種代表而對應於五行,為什麼選這五種作代表呢?主要是根據味覺而區分的。故五果者,乃棗甘.李酸.栗鹹.杏苦.桃辛也。同樣說到五榖,也選出五種而對應於五行。故五穀者,乃米甘.麻酸.大豆鹹.麥苦.黃黍辛也。至於五畜,則為牛甘.犬酸.豬鹹.羊苦.雞辛;這也是從味覺而區分的。

在人身上所流出來的體液,也可區分為五液:詳細是心為汗,肺為涕─肺對應者是鼻,故跟鼻涕有關係。肝對淚,以肝跟眼有對應關係,而眼所流出者,即淚也。脾對涎,所謂涎,就是口水爾,如碰到好吃的食品時,即會流口水也。至於腎為唾,即指唾液爾。

同樣,在所把的脈相中,也有五種脈,而為肝脈弦.心脈鉤.脾脈代.肺脈毛.腎脈石;其實詳細的,我也不是很清楚。但我所以引用,乃為說明在中醫的系統裡,乃把所有現象,都用五行去分類。

身體五輪─眉心輪.喉輪.心輪.臍輪.育樂輪:至於密宗,又把我們的身體從上到下,而區分為五輪。而其對應的五行,乃火.金.土.木.水。

我們剛才說到五音,各位可唸唸看,看唸「喔」的時候,是那個輪位起共振?是丹田的部位,即育樂輪也。再唸「啊」,是那個輪位起共振呢?乃眉心輪也。

「啊」音因為最輕揚,所以嬰兒初說話時,即是從啊發音也。所以其實,他不是叫「媽媽」,而是叫「啊啊」!同樣人在驚奇或恐怖時,也是衝著叫「啊!」至於伊、嗚、耶、喔,便愈來愈深沉。所以五輪跟五音的相應關係,乃啊、伊、嗚、耶、喔,對應於眉心輪、喉輪、胸輪、臍輪和育樂輪。

在佛法中,又把身心的組成,稱為五蘊而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其中,色最粗淺,而識最深沈。同樣於眾生中,亦分為五道─天.人.畜生.餓鬼.地獄。為何無阿修羅道呢?以天道中有阿修羅,人道中有阿修羅,鬼道、畜生道中,都有阿修羅,故阿修羅非單獨成一道也。

又在密宗裡,謂有五方佛:東方不動佛.西方無量壽佛.南方寶生佛.北方不空佛.中方毗盧遮那佛。
以上乃只是於同一個層次的現象中,去歸納出所對應的五行,但這不過是初步的整理歸類。而再其次,就得把上下層次的五行,更貫穿起來,而成為金字塔的模式。

首先以眾生為例,在種種眾生中,乃歸為五類,而稱為五道眾生:天道、人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和地獄道。於是在人道中,又可區分為五蘊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
這從眾生、到人、到色,便是三階的層次。

至於色階下,又可再區分。廣義的色,並不單指顏色而已,而是泛指一切的物質現象。以一切物質現象,都得透過五根才能認知,故下階乃以五根所對塵,而來區分:

於是在色塵下,又分為五種顏色,而為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。在味塵下,又分為五種味覺,而為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。或聲塵下,也分為五音,而為啊、伊、嗚、耶、喔。在香塵下,也有五氣,而為風、濕、燥、寒、暑。

這也就說,所謂金字塔的架構,乃有很明確的格局:即是從一分做五,再從五分做廿五。上面是統一性的一,下面是差別相的五。然後是五行的五行,故為廿五,然後是一百廿五,這樣一直下去。這就是我們首先要建構的對位關係。
同範疇的對位─五道眾生:所以在對位關係中,乃有好幾種對法。首先是在同一個層次.同一個範疇裡的對位。比如五道眾生:天道、人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,這是在同為「眾生」的範疇裡。如以陰陽區分,既天道福報最高,乃屬於太陽;地獄道最苦,則為太陰。

同層次不同範疇的對位─五色與五音:其次,有於同個層次而不同範疇的對位關係。比如五色與五音,乃有它們的對應關係,紅色對啊音,黑色對喔音等。

不同層次的對位─五輪與五道:在上下層次的五行間,也有對應關係。比如眾生中的五道,與身體中的五輪,或五種顏色,五種音頻,皆有位置上的對應關係。

故密宗的修法,持什麼咒?觀想什麼顏色?專注於什麼部位?本尊是那方的佛?都是根據這個理論架構而演申者。

所以如能先認知這個系統架構,再來看密宗的修行法門,即很清楚也。這也是它與道教非常類似之處。因此,真瞭解後,卻不神秘,只是一般人不曾用這樣的思想架構來理解它而已!這算是非常精緻的心理學跟生理學吧!
從小以觀大─脈診.舌診:其實,這不當只是玩些名相組合的遊戲而已!在現實之中,它也能發揮很大的功效:

這首先有,從小以觀大。西醫如要診斷我們的腦袋裡,是否有問題?就一定得用超音波掃描。如果要確認胃有沒有問題,就得照胃鏡。而中醫,卻什麼儀器都不需要,而只把脈就行。

為什麼只把一個脈,就能知道某些人頭部積水,某些人肝部硬化,某些婦人已身懷六甲了?這詳細的技術,我不是很清楚;但大致是以對位法,而能從局部以推整體也。

除脈診外,中醫還有舌診。現在聽說西方人也發明出一種技術,他們能從眼睛的光彩中,去判定什麼器官有毛病。這也是從對位法中,而能從小以觀大。

從外以知內─腳底按摩:同樣在中醫有所謂腳底按摩。從按腳底的穴位,而能治五臟六腑的病。這神奇嗎?如從對位關係去研究,便一點也不神奇。至於從近以知遠,從表以知裡,大致都一樣。
在一個週期中的流行次第:下面我們再來論流行,流行是指事物變化、流轉的次第;甚至變化、流轉是呈現出週期性的循環。

比如晝夜的循環,四季的更替。這既是陰陽的遞變,也是五行的輪轉。甚至從月圓到月缺,從人生到人死,也都是陰陽的遞變,五行的輪轉也。

產品的流通.世代的更替.文明的起落:如果更廣泛地說,任何一種產品的流通上市,到慢慢地蓬勃發展,以至於似乎已霸佔了整個市場。而後物極必反,過一段時間後,卻有個新產品發明了;於是它慢慢取代了原產品。這從新上市到被完全取代的過程,也是個生命週期的輪轉也。

甚至世代的更替,如漢朝、唐朝的從興到衰。文明的起落,如《西方的沒落》這本書裡,所述世界九大文明的興起.沒落,都不出五行的輪轉次第也。

在大週期內,有更多的小週期,層次分明,架構森嚴:於是流行的次第,便如對位的關係一般;於大週期裡,乃有小週期。在小週期裡,有更小的週期。比如若以晝夜的循環,為一小週期;則一個月,為更大的週期。一年、一生,一個世代的交替,一種文明的興衰,則為更大、更大的週期。

從現在以觀過去.未來:既在大週期內,有更多的小週期;則前於對位法所說的對應關係:從小以觀大,從近可知遠,皆可應用於流行之中。所以或從現在,可以推知過去;或從現在,可以預測未來。

於是乎,一切法相在時空的存在與變化,皆不出數理之外:所以一個人,如能把這個架構,即對位與流行的種種關係,真弄清楚的話。則一切世間現象的存在跟變化,皆不出數理之外。

也皆不出意料之外:所以對有智慧者而言,卻無所謂「意外」也。因為一切皆在預料中爾。

但這就是「宿命論」嗎?卻也不是!因為這只是就「共業」的趨勢而言。共業非不能改變,卻也不容易改變。故年年春夏秋冬,似乎未有什麼大改變。

甚至即使科學發展到現在,我們可能改變地球的軌道嗎?可能要地球轉慢一點嗎?不可能!所以愈是與共業相關者,便愈難逃脫出數理的掌握中。
所以在《論語》裡,子曰:「殷因於夏禮,所損益,可知也;周因於殷禮,所損益,可知也;其或繼周者,雖百世可知也。」殷就是商朝也,商朝沿襲於夏朝,其於典章制度中,或增或減,這從文獻資料中,皆可以查得出來。同理,周朝沿襲於商朝,其於典章制度中或增或減,這也能從文獻資料中,查得出來。「其或繼周者,雖百世可知也。」因此若有繼承於周朝者,雖百世之後,亦皆可預料也。

知道過去,是能從文獻資料中,去查得出來。而預料未來呢?乃從流行跟變化的趨勢中,可算得出來。中國人以卅年為一世,故百世即是三千年也。未來三千年的流行變化,都早在預料之中。孔子真有這種本領嗎?我們不得而知,但在宋朝的邵康節,就有這種本領。
先天易學:邵康節在中國易經的研究史上,有個獨到的發明,而被稱為「先天易學」。所謂先天,即是純數理化也。他把易經裡的八卦,用數理的方式,而排成乾一.兌二.離三.震四.巽五.坎六.艮七.坤八的次第。

於是再八卦相乘,而成為六十四卦。當然其中亦不出種種對位跟流行的關係。他以此而寫了一本《皇極經世》的書,從古到今,從今到未來,一切歷史,都在卦象中。

後來又寫了一本書,名《梅花易數》,裡面有很多預言。不過既是預言,當不可能寫得很明白,故都是用象徵的意象去表達的。至於準不準,那就得看每個人的解碼功夫了。

對邵康節而言,既天地的變化,皆不出先天的數理中,則豈有「意外」呢?就中國文化而言,他也是一個聖人吧!

徵兆.跡象的意義:於是從對位與流行中,便知道一切現象的存在跟變化,都有它一定的規則,與特別的次第。因此我們便可進一步來省思:徵兆跟跡象的意義。在世間上常有所謂的「徵兆」,這徵兆是真的嗎?準不準呢?

其實真不真,準不準?乃看你功力如何,若一知半解而穿鑿附會,那當就不準囉!至於雖略知要領,還得看臨場的解法不同。

算命.卜卦,可靠嗎?譬如卜卦,即使卜到同樣的卦;但每個人的解說,卻不一樣。所以徵兆或跡象,從五行的對位與流行來看,原則上是可以接受的。但實際上,能否解得很正確,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。

所以卜卦可靠嗎?現在人或覺得,這只是概率的問題。然而這也可能是徵兆的一部分。不過如果每樣事情,都將之視為徵兆.跡象,這也會活得很辛苦吧!如只能算命,而不能改命,那算跟不算又有什麼差別呢?
不著相的心要:但是佛法卻不用這一套。為什麼不用呢?首先是,佛法不必算命,即能改命。問:命如何改?答:改業爾。而業如何改?遷惡向善、明心見性也。

其次,為眾生皆很執著;且愈執著於想先知,就愈魯鈍痴迷而穿鑿附會。所以修行之要,不是順著五行的數理去流轉,而是從「回頭是岸」而放下了事。

不知而不著,或明知而不著:但是這不著相,其實還是有差別的。有的乃為不知、少知故不著相,這乃不算真功夫也。或等他知道了,又開始執著矣!所以要明知道而不執著,這才是真智慧也。
阿那律見閻浮提,如觀掌中菴摩羅果:這明知道而不執著,即是天眼的境界。如以佛法的修行方式而證得無心境界時,即能成就三明六通。這既比用五行的數理推來算去,高明多矣;也比一般的凡夫俗子牽掛拘絆,悠哉多了。

故佛陀座下有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,乃說:吾見閻浮提,如觀掌中菴摩羅果。故從無心而證得的境界,卻比有心用者,高明得太多了。
文化人類學者─李維的著作:說到這裡,我想到一本書,名為《野性的思惟》。這是一位文化人類學的學者,名叫李維所寫的。他為什麼會寫這本書呢?因為既是個文化人類學者,所以他必經常到原住民區去採訪。當他在南美洲作文化調查時,乃發覺他們的思考方式很奇異。他們會把老鷹叫,象徵著穀物的成熟;田鼠的追逐,象徵雨季的來臨。很多在我們看來,全不相干的事物;在他們看來,卻都有關連的意義。

結構學的創始者:於是他在那裡收集了很多資料,而把原住民的象徵思考,作了很多圖表,更由此而啟發了他,而得以發明「結構學」。

而這本書,我看到一半時,想想:如以象徵的意義,而建立起對位與流行的關係,還是中國的陰陽五行比較有系統吧!所以書看到一半,便丟下不管了;我還是回頭看,中國的陰陽五行吧!

誰更野性?誰更文明呢?然而這本書的書名很有趣,他竟然將之稱為「野性的思惟」─他其實是從這而發明結構學的。也許他覺得這種思考方式,跟西方人的思考方式,實在相差太多了。於是就標新立異,而稱之為「野性的思惟」。

但我相信,也許再經三百年或五百年後,歷史會重新評斷:看是西方人的思考方式比較野性?還是這種對位流行的思考方式比較野性?
最初我接觸到陰陽五行的學說時,還覺得很不能接受。為什麼天地萬物之間,全都是五行呢?且五行間,更生生剋剋,沒完沒了。既參不透其中的奧祕,又以為舊中國的文化太落伍了。所以沒信心,再繼續研究下去。

但是經過這麼多年來的觀察.沈思,最後竟不得不接受了。

職業分工的弊端:尤其這套學問,對現代人來講,是有很大的對治作用。以目前大部分人都是接受西方的思考方式,而西方的思考,乃比較專精於分析。故既思想上是專業的,也職業上是分工的。

雖各行各業都有許多專家,但隔行如隔山。所以在此資訊流通的時代,我倒覺得現代人還是既沒有知識,也沒有智慧!為什麼呢?因為他再專精,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!比過去人,可以上通天文、下通地理、中通人事,真是微不足道也。

甚至現代人,即使很努力去博覽群籍,採集資訊;但因為中心未建立起一套嚴整的結構,故只能東抓一點、西挖一些。很多思想都互相矛盾,而自己都不能察覺。於是在資訊的蹂躪中,更顯得脆弱不堪。

中學為體的新義:在這個時代的人,要想重新建立起一種思想架構,根本是難上加難。可是這既有的思想架構,乃能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作用。所以過去於中西文化交接之際,就有人主張「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」。

何以謂中學為體呢?以東方在建立架構上,乃既嚴謹,又簡要;故稱為中學為體。而西方為用呢?以西方能夠提供更多的素材,以彌補東方架構所不足者。故以西方所能提供的素材,而搭配於東方的架構上,這便是最完美的學問也。

不過,這說來簡單,事實上卻有很大的困難。因為世間種種現象,很多時候並非皆歸成五類,有的歸成三類,有的歸成四類,有的歸成六、七類。這要把所有的事象,都歸為五類,就不是那麼簡單了;更何況還得分辨出他們間對位與流行的關係。
先天,乃純數理邏輯的推衍:所以這裡面,就牽涉到兩種方式,第一是先天的,第二是後天的。若先天者,乃純用數理邏輯去推演,如一變二,二變四,四變八;或一變為五,再變為廿五,三變則一百廿五等。這種先天的推演,在邏輯上,是絕對完美的。

純用先天,則系統架構雖嚴謹而象徵的意義不明瞭:但如果純用先天的架構,系統雖非常嚴謹,可是它所象徵的意義,我們卻不太明瞭。這就像以前我們學數學時,即使算來算去,都算對了,但還不知道自己在算什麼?

比如理論上說,一個家庭裡,即不出五行也。但那個是金?那個是木?卻很難確認。同樣在身體的頭.腳.軀幹中,那個是太陽?那個是少陰?也不是那麼好認定的。

後天,乃現象界的觀察歸納:而後天,則是從現象中去慢慢觀察,而後再歸納成幾類。但如果我們觀察的視野,不夠開闊的話;則所能歸納的,卻只是局部而非全體。而既非全體,那再用五行去分類,當然就只是以偏概全爾。

純用後天,則象徵的意義雖明瞭而系統架構不嚴謹:所以純用後天者,雖象徵的意義較易瞭解,可是系統架構卻不可能很嚴謹。而不嚴謹的原因,除了以偏概全外;也可能於分類時,分得不嚴整,或多少不均,或重疊不明。

必結合先天與後天,才是最完美的:中國這一套陰陽五行的學說,發展了一段時間後,好像就停擺了。至少已好久,看不出它繼續發展的痕跡。然而今天,既從西方又提供了很多素材,這真是重整待發的大好時機。

法相莊嚴.架構嚴整的思想體系─聖人與菩薩:這是一套很偉大的學問,當非一個人,也非一生中,即能完成者。但是從過去.現在到未來,我們皆必努力去整理這法相莊嚴.架構嚴整的思想體系。
前述的思想架構,很多人聽了都覺得昏頭轉向,想這跟我的關係太遙遠了;這種天大的學問,還是讓別人去發心吧!其實,這思想架構如運用於修行上,對我們也會有相當的啟示。

圓教的觀點,一切皆能涵容:首先若從五行的觀點來看,這個世間有千奇百態,才是正常的。因為愈多的現象,才能愈形成一生剋的網。而一般人,卻很容易用自我中心的觀點,去看別人與我的差異,故不免形成矛盾與衝突。

故若能從五行的對位差別,來看世間;心態便能涵容多矣!雖人人皆希望得統一,但非必泯除差別相,才得統一性;以在諸差別相中,自有其統一性也。雖在五行的下層次中,只能見其差別相;但若提昇於上層次中,即具統一性也。

在家庭.團體中,意見不合,才是正常的:於是如把這理論,應用於一個家庭或一個團體中,便知道雖彼此意見不合,但還是相輔相成的。譬如夫妻之中,大致會有一個比較外向,一個比較內向。因為不可能兩個都外向,若兩個都外向的話,這家庭便將不得安寧。也不可能兩個都內向,如兩個都內向,則將太閉塞而與社會,失去聯絡。

故對立與衝突,其實乃為完成更大的平衡也:這卻是很多自我中心者,所覺悟不到也。但是若其為夫妻不和,而想離婚,卻也離不了哩!為什麼離不了呢?雖陰不同於陽,但也孤陰不生、獨陽不長哩!

既一切相中,皆有陰陽五行;則如磁鐵一般。你將之切為兩段,它又形成兩個南北極。同理,把類似的人品,聚集在一齊,很快地它又分別出五行來。比如能入國會中者,當都是一代時傑。然在開會時,有些人還是只能坐冷板凳,而跟著附和爾。反之,在放牛班中的學生,也會很快地形成領導系統。

所以如能從更廣泛的角度,來看這些平衡關係。則心量一打開,煩惱自減少一半以上。

眾生皆不免偏端,而無法自求平衡;故只得借他力,以完成平衡:或問「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呢?」因為除非修行到非常圓滿的地步,否則一般眾生都是偏端的。於是既偏端,而無法自得平衡!這該怎麼辦呢?

故只得靠他力,以完成平衡。所以過於陽剛者,就會有另一個陰柔者,來與之搭配。如果太外向者,就會有較內向者來平衡他。甚至如先生慷慨過度,就會有一個斤斤計較的太太來抵制他。世界中的種種人事關係,大概都是這個樣子。

良藥苦口,逆耳忠言:所以如明白這個道理,便更能確認逆耳忠言也。以意見不一樣,才能提供我更大的省思空間。故《論語》上有:「禹聞善言,則拜」,能聽到一句逆耳忠言,還得去衷心感謝哩!
天生我材必有用─不必羡慕他人,不用菲薄自己:其次,既每個人都不出五行的對位與流行中;則不管我當下隸屬的是金,還是木,皆天生我材必有用也。

既金不同於木,木不同於水;故何須羨慕別人,而菲薄自己呢?即使如食物鏈中的昆蟲.細菌,都有它存在的價值;更何況是五尺之軀的人類呢?尤其在五行中,各個特質不同;故不須要用單一的標準,而來跟別人競長量短也。

安於當下─無常.無我的生命特質:中國人常說「風水輪流轉」,既五行輪轉不已;故現在我最喜歡的,將來卻不一定還會喜歡。雖現在得勢了,也將來難保能繼續得勢。

因此從五行的對位與流行中,我們乃能更安於當下。而所謂「當下」者,即是無常、無我的生命本質也。為什麼無常?因為流行所致。為什麼無我?因為對位所致。於是在五行的對位與流行中,云何非即寂靜涅槃呢?
階級的存在,是世法的本然;故須遵守階級倫理:從五行的對位與流行間,我又省思到另一個道理:階級的倫理。既架構像金字塔一般,從上一而變為下之五,再變為廿五。故上下間,乃有種種不同層次的階級存在。

這層次的階級,尤其表現在官僚制度上。從最高的統治者以下,有各院會首長等。在企業中的組織亦然,皆有層層節制的關係也。

甚至在知識的領域中亦然,有的是一時的才俊,而為先知先覺。有的是其後的追隨者,而為後知後覺。更有道聽途說.一知半解的少知少覺。最後還有麻木不仁的不知不覺者。

父慈子孝.兄友弟恭:所以在中國傳統上,乃非常注重倫理的關係。而倫理者,既包括上下的關係,也包括同層次間的關係。比如父慈子孝,即是上下的關係;而兄友弟恭,則是同一層次間的關係。

這階級的倫理,對我而言,也是個不小的震撼。因為我的個性,是不喜歡有這麼多階級待遇的。

但在西方民主的思潮中,卻慢慢被摒棄了:然而這階級的倫理,卻在西方民主的思潮中,慢慢被埋沒拋棄了。因而現代的管理型態,也漸趨於扁平化─就是把上下階層的距離,儘可能地拉近;而不會有太多的層層節制。

階級泯滅不了,它只是改頭換面而已:但事實上,階層不管怎麼拉近,終是免不了的;頂多是改頭換面而已。就像以前是皇帝.貴族,而現代是總統.議員,還是一樣有層層節制的關係也。
如何使階級的昇退,更自然.更迅捷:於是既階級的存在,是自然的。故我們當努力的只是:如何使階級的昇退,更自然.更迅捷?

而其原則,殆不過是:使有德.有能者,能很快晉昇;而無德無能者,早日引退。而這些唯有運用「無我」的智慧,才能真正落實也。

總之,從五行的對位與流行中,能開拓我們的視野,能消融自我的執著,故與解脫道,能相應也。好!這題目就說到這裡為止。下次再講「從上求與下化,發菩薩之行願」,阿彌陀佛!
果煜法師文集 / 漣珠甘露 / 從對位與流行,觀法界之莊嚴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上一篇   |   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