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煜法師文集 / 法雲灌頂 / 安心立命於資訊時代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上一篇   |   下一篇  
安心立命於資訊時代
在講這題目之前,各位且先看開場的圖檔─圖面的背景是黃河,在河上有幾隻鴨子正悠遊自在地游來游去。為什麼會選擇這張圖片作為開場呢?因為我覺得:資訊時代其就像黃河一般,既黃沙滾滾,又水流的衝擊很大。故很多人若沈淪其中,根本就站不住腳了,更何況能悠遊自在呢?所以欲悠遊自在於資訊時代中,卻非等閒功夫也。

其次,在正說講題之前,首先表明我的立場:今天我所講的,只是為說明我某些的看法而已!當然我的看法,乃有很多跟別人不同者;也就是為有很多跟別人不同者,所以才有講的必要。如果都跟別人類同,就不需要我來講,也不需要你來聽。然可能也因跟別人大不相同,所以會對某些人造成極大的衝擊或反感。

因此,我首先聲明:以下所說,只是表明「 我個人」的看法而已!乃與任何團體無關。因此,如果我所說的,太惹你的反感;你就直接批評我好了,乃跟任何團體無關。

其次,對於演講的內容,各位如果覺得我表達得不夠完整,故有問題要問;如時間夠的話,我會讓各位發問。如現場時間不夠的話,各位也可利用e-mail來與我聯絡,我會視情況而回答。但是,如果你覺得很不以為然;我乃不願多花時間而與人作一來一往的辯護。以上,首先聲明我的立場。
講者是何方人物?
其次,要講這樣的題目,那講者又是什麼人呢?因為,法師給很多人的印象,總似棲身於深山古廟間,乃跟時代的腳步隔得老遠;怎能夠講這題目呢?而我之所以會來講這題目,乃因我且自認為:能悠遊在兩個世代間。是那兩個世代間呢?且用兩張圖片說明:
白蓮花的象徵
現首先看白蓮花的照片,我最近就住在白河鎮上,故閒遐之餘,便帶著相機到處去拍蓮花。蓮花自古以來給人的印象,就是出淤泥而不染;尤其是白蓮花,給人的感覺更是純淨、聖潔、脫俗。這是「雖在世間,而不共世業」的第一種象徵。
台北街頭的情景
第二張乃是各位更熟悉的照片─台北街頭的情景。事實上,台北街頭應該比這還忙亂,因為我去拍的那天剛好是颱風天,所以車子卻無平日那麼多;而且時間是下午三點多,還非顛峰時段也。但在車水馬龍中,就已讓人覺得喘不過氣來。

這是我兩種不同的身份,兩種不同的省思空間,遂造就了此號人物。以下乃更詳細說明,在不同世代中的心理狀態。
電腦的使用:文書.簡報.VCD的製作
我在大學時,雖主修的是工科─台大機械系,但後來我還是下定決心而學佛、出家了。出家之後大概有十多年,乃跟科技文明相當疏遠;當然早把原來學的機械,全都丟一邊去了。

直到後來,因為使用電腦,才再連上高科技。為什麼會用電腦呢?其實,最初也不過是為了整理文字稿而已!乃為將講課的內容變成文字稿,以方便保存或流通,因此才開始使用電腦。以在最初一兩年中,就只用文書軟體,頂多偶而傳真。所以雖已使用電腦,但對整個資訊時代的時空背景,卻還不曾深入過。

後來,我才開始使用簡報軟體講課。於是因為使用簡報軟體,就更牽涉到繪圖、影像等相關軟體;於是便對周邊的軟體、硬體,涉獵得更多了。最後,為我講課都有錄影,而錄影帶乃不易保存爾!於是為了將之轉成VCD,我又增加了很多設備。

於是幾年下來,我對電腦相關的配備,尤其有關多媒體部分,就比一般人深入一些。這是首先講到因電腦的使用,使我重新接上尖端科技。
數位相機.手機.PDA的使用
後來,因為我喜歡遊山玩水,喜歡到處去拈花惹草!所以又買了數位相機!至於手機,對現代人來講,本不足為奇。但是就我而言,是可以不買;而若要買,卻還得精挑細選才行。於是為了買數位相機.手機,又使我更關切於新時代的產品。不管相關的雜誌或網站,我都常去閒逛哩!

至於PDA的使用,卻是上星期才買的。其實,我已有桌上型電腦、筆記型電腦可用,可是如只一點點資料,也要開機關機,卻還嫌麻煩;更何況,出門時還挺累贅的。而現在,拜高科技的方便,又有PDA的現世;所以我又趕上時代的列車,去買一台陽春型的來試試,覺得還算滿意哩!
個人的網站.完整的通訊系統
各位可能已知道,我個人大概在兩三年前就設有網站,而把一些文章直接上網─因為從一篇文章的完稿,到出版一本書,時間要隔蠻久的。而如果已有網站的話,便能在短時間內讓全世界有興趣者,皆能很快分享也。

因此在這資訊時代中,就我個人而言,已有蠻完整的通訊系統─不管是電話、手機、e-mail、網站等,其實已夠方便了。古人謂「秀才不出門,能知天下事」,而今天乃「法師不出門,能度天下眾」也。
電腦雜誌與3C用品
我個人大概是因過去是學理工的,所以不接觸高科技也就罷了;而一旦接觸後,就後勁十足,所以也經常看一些電腦雜誌或3C用品之類。對某些人而言,我已有專業級的素養了。
科技法師的稱號
兩三年前,我到福嚴佛學院演講時,因為是帶著電腦、投影機和一些設備去的,所以他們院長,就封我為「科技法師」。

有一次和幾個信徒聚會,剛開始他們都問些研經、打坐的問題!最後有一個人,好不容易等別人都問完了,才說:「師父!能不能請教一個有關電腦的問題?」大家聽了,都笑得合不攏嘴!不只笑他:何以問這不正經的問題?也兼笑我「不務正業」吧!

為什麼一個法師還要管那麼多俗事呢?不過,他何以不問別人而要問我呢?殆為我已有專業級的素養吧!這是首先講到在資訊時代的一面。
有一半時間在山中,二千公尺的山中
雖有完整的通訊系統,但其實很多人卻都找不到我─因為我有一半時間,是在山上過的。所謂在山上,並不見得是在閉關用功哩!為什麼常在山上呢?因為山上的時間更好混也。

因為我發覺:在都市裡,若無所事事,心裡便會焦躁無聊,而不得不忙著去打殺時間。而在山上,若也無所事事,卻時間很平淡地就滑過去了,都不會覺得無聊。當然如你想專心看書、禪坐或整理文稿,山上更是方便而無閒雜。

所以我喜歡住山,而且這山,還不是那種三五百公尺的小土堆,而是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。中國字很有意思,人在山中就是「仙」;所以能住在二千公尺的高山上,殆已成了「半仙」。反之,人在谷中呢?唯「俗」不可耐爾!
既無報紙,也無電視
於是既有一半時間是住在高山上,那裡當然就沒有報紙可看,所以我已習慣不看報紙;既在上山不看報紙,也下山時不看報紙。說實話,我覺得報紙是很不合環保的,因為內容有很多都是廣告。

山上大概還可以看到電視,不過卻無所謂的「有線電視」。然我也是不看電視的,既上山如此,也下山如此。
隔斷紅塵三千里,人情世事兩茫然
因此跟整個時代,可說是在半脫節的狀態中。這是我山上的一張照片,你看!山在虛無飄渺間。所以有一次我就開心地寫道「隔斷紅塵三千里,人情世事兩茫然」。以及「奇萊山中無歲月,雪映嶺上有禪天」等句。

有些信徒也上山住了幾天後,乃告訴我:連妄想都打不起來了。我說:是啊!萬有引力乃跟距離的平方成反比。所以你住得愈高,世事對你的吸引力就變得越小。於是本來在世間中,覺得很急切、很重要者,卻變成皆無所謂矣!
日出而作,日沒而息,資訊於我何有哉?
我在山上的習慣,是約兩個星期才下山採購一次;而這中間,也許還看不到人,所以連著一星期不開口講話,對我是很正常的。至於跟外界會有什麼連絡嗎?除非颱風天,才上網查消息。

由於平日很少與人接觸,所以「日出而作,日沒而息,資訊於我何有哉?」在山上,即使跟外界脫節,其實也無所謂。那像都會區的人,常有一種恐懼感─怕跟不上時代的腳步。

其實像我這樣的人,即使一年不與外界連絡,我都不用擔心會跟這個世界脫節,為什麼呢?等一下會再提到。
充裕的彈性空間.時間
有一年我到瑞芳,知道那邊有一座寺廟,不止有瀑布,且又提供僧眾去閉關。所以我就毅然決定,到瀑布下住了一年多。

又有一次,我到馬來西亞去講課。那課程最初只安排了一星期而已,所以在台灣買機票時,就買了月票─就是得一個月內往返的回程票。結果去到馬來西亞不到一個星期後,他們就幫我換成年票也;而我也真的,在那裡待了將近兩個月才回國。且在兩個月中間,我還不需要跟台灣聯絡哩!

我講到這些,是什麼意思呢?就我個人而言,我覺得自己還蠻富裕的─但這富裕,卻不是因為我有錢。如就錢而言,跟各位比起來豈不汗顏。故我所謂的富裕,是指有相當大的「彈性空間」。

故我看到瑞芳的瀑布喜歡了,就去住一年;到馬來西亞開心了,就多留它兩個月。別人去白河鎮觀賞蓮花,多是早上去下午回,而我乃準備在那邊住三個月哩!

這有充裕的彈性空間,對現代人而言,卻是不可思議者。為多半的人乃將行程,排得滿滿的,故皆動彈不得也。而我的行程,既隨時可增加,也隨時可刪減。
雖有手機,而常不開機─是你急,而非我急
以我平日即很少跟別人連絡,所以即使閉關一年也沒關係,即使出國兩個月也沒關係。因為有關我的事情,本來就很單純的,而且都已事先規劃好了。

或問:那你又何必用手機呢?其實,我的手機是拿來當公共電話用的。即要用時,才開機;而用過後,即關機矣!所以即使留言給我,也不見得有用;因為我乃未養成「無事去聽語音留言」的習慣。

記得,最初於山上時,乃未裝電話。所以有些人就跟我說:「法師!還是去裝電話吧!至於錢,您且不用擔心。」我說:「我非擔心錢的問題!而是擔心會噪音頻繁。」他們又說:「如果有急事找你,該怎麼辦?」我說:「急是你急,又不是我急。」

在座各位,你也敢回答說:「急是你急,而非我急嗎?」相信在今天的社會中,沒幾個人能這麼篤定而悠哉的。
不忙不亂.悠閒自在,乃人間的「剩閒」也。
於是很多人都說我有福報,然不是因為我有錢而說我有福報,而是因為我有閒而說我有福報。所以,云何有福報呢?乃竟成為人間的「剩閒」爾!什麼意思呢?剩者,就是局外人也。如有些人常罵人說:「你到一邊涼快好了!」於是聽者,就覺得很難過,好像被剝奪了什麼權利。而我這種人,卻挺喜歡別人請我到一邊涼快,當局外人去。

甚至如有人批評你「不務正業」,你聽了也不會有什麼好受的。而我卻是篤定地:以「不務」為「正業」也。於是既以「不務」為「正業」,又怎能不悠閒自在呢?
共業中的不共者
這也就是我今天所要講的主題:如何成為共業中的不共者?以資訊時代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忙、茫、盲,這是共業使然。要憑個人的努力,而改變時代的共業,我覺得是很困難的。但是透過覺悟與努力,卻能使自己或少數跟我們相應者,能成為「共業中的不共者」,便是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。
然而欲悠遊在兩個世代間,乃要有一種本事:就是如何從資訊的吸收,直到智慧的完成。

資訊的流通,不等於智慧的深廣;甚至資訊的過度流通,或將妨害智慧的成長。

現代資訊的流通量雖然很大,但是資訊的流通,卻不等於智慧的成長,不等於智慧的深廣。這情況就像我們以前於考試時,便連趕夜車,而去應付考試。雖分數也能考得不錯,但大都考完就忘了,而無法在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。而智慧者,乃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發酵、沉澱、結晶也。故若資訊流通速度太快,而沒時間讓我們去發酵、沉澱、結晶,則現代人的智慧卻比以前人膚淺也。

甚至資訊的過度流通,或將妨害智慧的成長。所謂「或將妨害」,並不是說「必然」,卻「極有可能」。為什麼呢?因為若資訊流通得太迅速,則很多人光要去吸收這些資訊,便已經很匆促了;那有時間、心情,再去作智慧的提昇呢?於是資訊越流通,反而智慧越不足。而智慧越不足者,就越不容易安心立命於此時代中。
無常迅速.狹隘侷限.虛偽幻化
不只不能安心立命,或將造成更大的徨徬與迷失

何以資訊不能讓人安心立命呢?這乃與資訊的特性有關。因此下面我們便來分析資訊的特性:

一、就是無常,即變化的速度非常快。我的第一本文集《一葦過江》,到目前已出版十多年了。上次改版時,主編問我:有沒有什麼需要修改的。我看過後,說「都不用改」。因為關於佛書,何止十多年不用改;甚至百千年,也不必改。但如果是有關資訊的書,說白一點,三個月後你不是「必須改」,而是根本就不用再去看了。

以前我常看電腦雜誌,而電腦雜誌如過期了,就興趣缺缺。甚至過三個月後,就可以丟一邊去了。有很多書如你寫的速度不夠快,則可能還沒出版,就已過期了。譬如你寫的是WORD 97,正埋頭苦幹間,不意WORD 2000又已上市了。於是WORD 97,就被淘汰出局也。有關資訊產品的流通速度,相信各位都比我有切身之感。

二、速度越快,則視野會越小。尤其科技的世界,本就是分工合作的。故「大學」所學的,其實卻沒有「小學」學得廣;至於碩士班、博士班,更是越學越狹隘。所以我經常調侃「專家」,乃是鑽牛角尖的「鑽家」;甚至只能「鑽進而不能鑽出」的鑽家。於是乎只鑽牛角尖,究竟是能自得其樂呢?還是不能安心立命也?

三、虛偽幻化,過去人認為「眼見者為真」,而現在即使眼見了─非現場所見,卻未必是真。像數位影像,如果經過專業的軟體處理後,便很難判定是真是假?甚至視訊,也可以重新剪接。尤其是數位錄音,更方便作插播和剪接。所以現在,即使眼見了,耳聽了,卻未必是真!甚至很多在網路上散發的謠言,更難判斷它是真是假?至於用「3D動畫」所塑造出來的世界,更是「心想事成」,隨便你怎麼搞都行。

於是乎,這麼無常迅速、狹隘侷限、虛偽幻化的資訊,可能讓我們安心立命嗎?不只不能安心立命,甚至會形成更大的徬徨與迷失。

就像我們要買一樣資訊產品。有人說:你今天買了,明天就要後悔。因為過一段時間後,又將推出功能更強、價錢更便宜的產品來。於是乎,在買跟不買間,就已經很猶豫了。總不能永遠不買,而買了又不能不後悔!

其實對我們買者而言,「買和不買」間,也只是差別幾千塊錢的小事而已!就已這麼讓人猶豫了。至於對一個經營者而言,要開發任何產品,一投資下去,便是千萬、上億的金額,可想而知那壓力,更是焦灼難堪。所以要在資訊的事業裡,能讓自己安心立命,真是不可能哩!接著,再談到智慧的特性:
歷三世而不移.放四海而皆準.日用而不離
知性的層次:資訊.知識.智慧.真理

所謂智慧者,是指既過去如此、現在如此,也未來如此的準則。像剛才提到我第一本文集《一葦過江》,何以到現在,都不用再修訂呢?因為它是有關智慧的書。故佛經到目前為止,已經二千多年了,而我們今天還在研習;甚至再五百年、一千年後,這些經典必然還是有它的價值。故以過去如此、現在如此、未來也如此,才稱得上是「智慧」也。

其次,放諸四海而皆準,也是一樣。佛書不只印度人讀、中國讀,現在西洋人也在讀。必到任何地方都用得上,才稱為智慧也。

三、日用而不離。真正的智慧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,到處都能運用得上,才稱為智慧。故它跟科技的產品很不一樣,以科技產品都有非常「特定」的用途。譬如掃描器,你要掃描時雖不能不用,但不掃描時就完全失用。我的掃描器,因太久沒用了,不只蒙上厚厚的灰塵,甚至已故障了。

而智慧不然,它是你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,一切待心接物的準則;故即使只是動心起念,都與智慧脫不了關係。

因此,要真正的安心立命,乃是要將心安在智慧之中。於是,我乃將知性的層次,分為四種:

第一是資訊:如剛才所講到的。

第二是知識:像現代所開發出來的新知識,不管是物理學、化學、生物科技等都屬之。知識原則上,也可以越發展越細緻。但它跟資訊,還是有些不同:以資訊是流動性,故速度很快;而知識大致是累積性的,故還比較穩定些,像物理學、化學的道理,雖是以前學的,然到現在還是很好用。我們再用一張圖形表示:都是書!抱得滿滿的。

第三是智慧:智慧雖很難用科學的儀器來衡量「這個人有沒有智慧?」但是有智慧的人,在處理一些事情時,他的表現乃跟一般人大不一樣。甚至有智慧者,在面對逆境、險難時,他的情緒又跟一般人大大不同也。

第四是真理:真理是什麼呢?「萬法歸一」,一切資訊、知識、智慧,皆不出此中。無量為一,一為無量。

以上,知性的四個層次,我們且用「金字塔」的圖形來表明:

  
金字塔的結構
資訊的流通.知識的廣博,未必即是智慧
然智慧的成長.真理的覺悟,乃必有資訊與知識的基礎

以資訊跟知識乃是在金字塔下面,所以底部非常寬廣;而智慧跟真理則是在金字塔上端,所以越收就越小,但也越來越高。

以目前大家比較重視的是資訊的流通跟知識的開發,而未在智慧的提昇跟真理的覺悟上多用心。於是從金字塔的架構中去看,乃很容易確認:資訊的流通、知識的廣博,未必就能增長智慧。因為若只逗留在第一、第二層中,即不能成長智慧。

但是智慧的成長、真理的覺悟,卻必須有資訊和知識的基礎。這情況就像大樓,不管蓋得多高,總是得從底層蓋起。所以因為資訊的流通、因為知識的淵博,現代人有條件能比過去人更有智慧。可是剛才又說到:我卻認為現代人未必比過去人更有智慧。為什麼呢?因為不在這方面用心爾!所以能不能有智慧,但看我們是否善用這些資訊跟知識?
唯安心立命於智慧與真理中
講到這裡,我的重點已很明確了:就是欲安心立命於這時代中,只有從資訊、知識的基礎裡,去提昇為智慧跟真理,才能真安心立命也
從差別相中,去歸納.覺悟共通性
於是乎,如何從資訊、知識的基礎裡,去提昇為智慧跟真理呢?以金字塔的下面是「差別相」,故可越分越細,但總是枝末爾!而金字塔的上端是「共通性」,故可越收越尖,而歸於根本也!

故要用心於從林林總總的差別相中,去歸納出比較規律而統一的原則。當然於諸「定律」間,還是有「高低、廣狹」的差別。因此何者才是「萬法歸一」的真理?便得花更多的時間去參究、去覺悟的。

於是既萬法,都不出此原則。則這真理,就能成為我們立身處事的準則。它像羅盤一樣,可隨時隨地來調整我們的方位,以確定自己該航向何方?這我們且用一個比較新的名詞:所謂智慧,就是一個「全方位的導航系統」。因此在越雜亂的地方,在越無常變化的時節裡,我們越需要一個高明的導航系統。
理性的終極歸宿
既這個導航系統,乃是來自於生命的現象,經過理性的提昇,而最後能覺悟到的真理。因此這理性,卻非只在差別的事相裡作分析而已,更且要在差別的事相裡作歸納與統合也

雖現代的科學,乃比較重視於分析,而分析後所造就的科技世界,也是相當偉大的;但是要真安心立命,卻不能只靠分析,就能成辦的。而東方人比較重視的是統合,因為唯有統合,才能覺悟出更圓滿的道理來。

因此,對於一個理性者而言,其終極歸宿,乃是智慧跟真理而已!所以下面,我們再來檢討一個問題:就是科技跟人文之間。
雖古來聖哲皆比較重視於人文的發展,如孔子、孟子、釋迦牟尼、蘇格拉底之類,乃都屬於人文主義者。而科技的發展,大概是三百年來的事,而發展到今天,卻有後來居上之勢。於是有些人便覺得好像不太對勁,什麼地方不太對勁呢?就是「科技與人文」到底衝不衝突呢?

科技與人文相衝突嗎?非衝突,非不衝突

我相信在這個時代中,敢直接講「有衝突」的人,大概很少。因為現代人還是寧可「當好人」嘛!故不能明講「有衝突」也。但是既存在的問題,如沒辦法直接挑出來而加以釐清,則儘管講「不衝突」,卻於事無補也。

因此,我今天單刀直入提出個人的看法:科技跟人文是不是衝突,關鍵在於「用者是誰?」或「如何用法?」故會用的人乃不衝突,而不會用的人就必衝突也。
Nokia科技來自於人性
「科技來自於人性」這是Nokia的廣告詞。然這句話,其實有它雙面的意思;而Nokia之以這句話,來當作廣告詞者,但為祇看到其中善的一面而已。至於負的那面,我們等一下會詳加說明:
尖端科技
最進步,最高明者?既尖端,即是末端也

對於科技跟人文衝不衝突?我想從「尖端科技」說起,相信在園區裡工作的人,都非常自負於能從事於最尖端科技的行業。因為「尖端」給人的印象,就是非常進步、非常優秀的。而這種優秀超前,其實是西方人從《進化論》而有的價值判斷,就是後來者一定比舊有者高明。所以既稱為「尖端科技」,當然是最高明、最優秀者。

但我們如從另個角度來省思的話,則看法便全然不同也。以尖端,就是末端。不信的話,各位看看我們的手指,所謂「指尖」是什麼意思呢?乃謂手指的末端爾!故醫學謂之為「末端神經」也。

如以職業分工而言,既越分越細,當越細即是越末端。這就像一棵樹,從根本而分枝,而愈分到末梢,即愈尖端也。

甚至我對「尖端行業」,別有會心的體驗:如果是愈傳統的行業,如農工等粗活,大概都得用腰力或臂力去打拼;而尖端行業者,既不用腰力、臂力,也不用腕力,大都只用手指尖去按按鍵盤就行了。子曰:「四體不勤,五榖不分。」何謂尖端行業呢?

雖尖端給我們的感覺是非常銳利而有力的,故以針尖一戳,就很多東西會被穿破的。可是越尖銳的話,其實也越容易受折損。故一根針最先折損、殘缺的,大概都是針尖吧!

因此,我以前就曾說過:如果就安心立命而言,我不建議從事於尖端行業。因為愈尖端者!必然受到的壓力會比別人大。以佛法而言,所謂尖端乃要匯集很多的因緣、很多的條件,才能形成這尖端的形象。而這些因緣、條件,卻隨時隨地都在變化,所以尖端的行業亦不得不隨波逐流而動盪不居

因此,雖尖端的行業最賺錢,但尖端的行業其實也是最敏感的。故經濟景氣稍差一點,尖端行業便將受很大的影響。而傳統的行業,吃的、穿的、住的,不管景氣如何,還是要吃、要穿、要住啊!所以雖也受到景氣的影響,卻不會有那麼嚴重。所以「尖端就是末端」,各位再回去好好省思一番。

古人云:末道小技,大丈夫不為也
君子重本,本立則末生
於是既屬末端,則古人早云:末道小技,大丈夫不為也。為什麼不為呢?不是說它沒有用,不是說它賺不了錢;而是為不能安心立命也。

所以古人又說:「君子務本,本立則道生。」必從生命的本中,才能安心立命。因為既得根本,則從根本再繁衍到枝末,便如順流而下,乃很容易爾!反之,只雕琢於枝末而要悟本,卻像逆流而上般地困難。

科技來自於人性:人性是本,科技是末

科技的發展,乃為滿足人性的需求

所以Nokia這一句話:「科技來自於人性」,乃昭示了:人性是本,而科技是末;故像兒女來自於父母一般。為什麼說「人性是本,而科技是末」呢?因為科技的發展,乃就是為了滿足人性的需要而已。各位想想是不是這樣呢?因為人性有諸般需要,所以我們發展種種科技,來滿足這些需要。

於是Nokia以這句話來勸勉他的使用者:你們放心使用吧!既科技來自於人性,則「跟我來」就絕對不會錯的。

但是人性,就必然是對的嗎?非也!以人性既有善良光明的一面,也有罪惡醜陋的一面。於是乎,既人性有善惡,何能科技無瑕疵呢?因此下面,我們得再剖析「人性是什麼?」
生活的需要:食.衣.住.行.育.樂
相信各位對於食、衣、住、行的需求,必已很清楚;而科技之用來滿足這些需求,也是明顯可見的。譬如:食物,以前的食物多無法保存得很久,而今天可以用冷凍或製成罐頭的方法來保存它。故雖在台灣,也可以吃到美國的蘋果,可以吃到瑞士的乳酪。同理,衣服亦然,各式各樣的材質都有,有保暖的,有透氣的,有好洗的,任君選擇。至於住的方面,以前多只能住平樓,而今日因為科技的發展,既可以蓋到五十層樓、一百層樓,往上發展;也可以拎著一個輕便的蒙古包,而到處去露營或流浪。行,當然就更明白了,因為不管是汽車、火車,還是輪船、飛機等,乃都是因應人類生活的需要,才發明出來的。這些既是明顯可見的,故我不需要多說也。

心理的需求:安全感.歸屬感.成就感

人性除了生活的需求外,還有心理上的需求:如安全感。現在很多人家裡裝有保全系統;這也是用科技方法,來滿足此需求的。至於歸屬感與成就感,科技在這方面,便顯得較無能為力矣!因此只是發展科技,其實並不能完全滿足人性的需求,這也是很容易理會的。

無明的需要:貪.瞋.痴.慢

貪者:貪色─色情光碟

貪懶─好逸惡勞

慢者:速度感與征服感

但是就一個宗教師來看,眾生的需求有些卻是病態的,乃是從「無明」習性─貪.瞋.痴.慢而衍生的需求。貪,最明顯的就是貪懶。我常說一些科技的發明,就是為這些懶人而發明的:因不想走路,所以發明汽車;因不希望多花力氣於工作上,所以發明機器。科技真是大大地滿足了我們「好逸惡勞」的習性。但是,真所有的問題都完全解決了嗎?卻不見得!由於機器用太多了,所以運動量不夠;而運動量不夠者,再蓋很多健身房,來讓他們運動、運動。又因機器用太多了,所以消耗能源,所以污染空氣、所以地球有「溫室效應」……不是何苦來哉嗎?

無明的需求,其次有「貪色」。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色情光碟,這也是人性的需求嗎?當然每個人的看法未必一樣。但市面上既有這麼大的流通量,可見需要的眾生,還是大有人在。而今日的科技,卻能廉價地供應這些產品。但這是解決了問題?還是製造了更多的問題呢?

科學的發展,除了為懶人製造一些懶工具外,也為另一類眾生創造出「速度感與征服感」,什麼都要快、要快!其實我常想:那麼快,作什麼?即使你已省下很多的時間後,你又要幹嘛?省下的時間,乃為去製造一些更快的產品來。這種思想邏輯,是不是有問題呢?或者省下太多的時間後,再忙著「打殺時間」。甚至如果「打殺」不了,又覺得「無聊得要命」。這也是何苦來哉哩!

甚至諸位,一定很清楚:最好的電腦是拿來幹什麼的?不是拿來處理文書、不是拿來作簡報,而是拿來玩GAME的。因為要玩GAME的電腦,CPU都要很快,而加速卡一片就好幾萬塊錢。你就是沒事幹,才來玩GAME的,有什麼好急的呢?然不得不用這些頂尖配備者,也只是為滿足某些眾生的速度感與征服感而已!

因此,雖謂「科技來自於人性」,但若人性本身就是有缺陷的,而科技又盲目地迎合它,就會造就出一個病態的世界來。
為滿足常態的需求,而發展出來的科技

如醫藥.健康.教育等

既能滿足常態的需求,又無後遺症

因此,要辨別科技跟人文衝不衝突,首先就得從「滿足什麼需要」來判定。故如為滿足「常態的需求」而發展出來的科技,便不與人文相衝突也。譬如醫藥、保健、教育等,皆是人間正常的需求。故從此而發展出來的科技,便是人類的福音也。

其次,除了能滿足常態的需求外,也希望於製造使用科技產品後,沒有明顯的「後遺症」。事實上能夠完全避免後遺症者,可說「沒有啦」!因為這乃牽涉到中國所謂的「五行生剋」:既有生,必有剋;故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產品。

但還必確認:這些後遺症完全在人類可接受的範圍內,才能去研發、製造、使用。故以能滿足常態的需求,又沒有嚴重的後遺症者,便科技的發展不與人文相衝突也。
為滿足病態的需求,而發展出來的科技
雖能滿足常態的需求,但有嚴重後遺症者
反之,為滿足病態的需求,而發展出來的科技,即與人文有衝突也。這就像剛才所講的,很多人喜歡玩GAME。玩GAME有什麼意思呢?這些對生命的提昇,有任何意義嗎?或如色情光碟之類。

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比看「誰炫」,但炫不炫卻不是從有知識、有智慧去比,而是都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節上比來比去,這當然不是常態的需求,但現代的科技也以滿足這些需求為己任,這就免不了惡化這世界了。

或者,有些科技產品,雖能滿足常態的需求;但有蠻嚴重的後遺症。而在「商業掛師」中,還是生產上市矣!這便與人文相衝突也!

然而何者是常態的需求?何者是病態的需求?靠誰來判斷呢?

以上科技跟人文衝不衝突,癥結在於它能滿足那些需求?以及它所造成的後遺症有多嚴重呢?這是就理論上說,可是實際上,靠誰來判斷呢?

我們不可能靠立法院投票,來表決這產品要不要發展?要不要上市?甚至在社會中,也尋不出一個具公道的權威人士,可以來判定。通常見到的,都是專家們「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」。甚至他們是否真夠權威、真夠公道,都是個問題呢!

以沒有一個公定、客觀的標準可判定:什麼是常態的需求?什麼是病態的需求?這是人文上最大的缺失。因為科技產品的性能,雖很容易用儀器,就可鑑定出來;但其對人類的功過,有時候過了幾百年都還不能定論哩!

沒有智慧的人,根本無能力判斷也─靠直覺.本能

因此什麼是常態的需求?什麼是病態的需求?沒有智慧的人,那有能力去判斷呢?其實說白一點,沒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用判斷─因為他根本未意識到:有判斷的需要。於是一切靠直覺、甚至靠本能去反應,而直覺跟本能卻經常是錯的。

但是在「商業掛帥」一切向錢看的共業中,乃以「能促銷」者,為判斷的準則

不只必把病態當作常態;而且還把常態搞成病態
以愈病態,就愈需求,就愈賺錢
但是在目前,卻通用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:就是能夠賺錢者,就是好商品。故一個產品開發出來,如市場反應熱絡,就表示這產品已開發成功。於是乃有更多人朝這方向努力,以開發出更多相似的產品來。

但是很多人購買、很多人需要,不見得就代表「它很健康」。這就是我常說的一句話:能一呼百應者,乃為你與共業相應爾!但這只能用在修行人身上,作為自我檢點的準則。

而在商場上乃要一呼百應,因為必越多人買,才能越賺錢爾!因此以商品的銷售量,而作為判斷標準的話,必然會有很大的偏失。就以需求而言,如屬於常態的需求,大部分會有較大的彈性空間,比如穿衣服,若只為蔽體或保暖,則選擇空間會蠻大的。

但如果演變成病態的需求時,便只能任人宰割。比如時髦的服飾,再貴你也非買不可。比時髦,在我們看來是不太健康的心理,但是商人就是要把這種心理擴大。為什麼呢?因為越擴大,就有越多的待宰羔羊。

所以在「商業掛帥」一切向錢看的共業中,商人不只要把病態的需要,當作常態者來經營;更且要把常態的需求,搞成病態。因為越病態,才需求性越高。而需求性越高,他就可以既厚利又多銷。

因此,科技的發展本來是屬於中性的,沒有所謂的價值判斷。但如以科技而從事商業行為,它就不是中性的。以科技的發展到今天,我卻有蠻大的感嘆:像錄影帶好了,以今天的科技當可製作出非常完美的錄影帶─這完美,我乃指畫質而已!可是內容呢?卻沒什麼可看的。

為什麼現代人只醉心於技術上的發展,卻在人文方面,反如此淺薄呢?同理,我們要聽貝多芬音樂,只要小小的收音機便可滿足了。甚至雙聲道的音質,就已不錯了。但是現代人就是非得花上幾十萬、上百萬去搞音響。聽音樂跟搞音響,是兩回事啊!何以現代人寧可花大錢去搞音響,而不願靜下心來好好聽音樂,這豈非也是不可思議的事呢?其實,卻非不可思議。因為一切都是商人搞的鬼!

而今日的商場,乃瞄準「年輕人」為促銷對象;而年輕人的心智,唯愈不成熟爾

到今天為止,我們又可以看到:很多資訊產品乃是瞄準年輕人為促銷對象,而年輕人在我們看來心智卻是未成熟也。於是既不成熟,卻愈去迎合他們、去滿足他們。其實對整個人文的發展、心智的提昇皆是有負面的影響。

故從發展科技以來,比較敏感的人便慢慢發覺:科技與人文之間,有些鴻溝。但問題的癥結究竟是什麼呢?卻未必能透徹明白。故某些鄉愿人士還寧可說:科技與人文間,毫不衝突。

其實癥結乃在:科技的發展雖是為滿足人性的需求,但人性的需求有時候卻是不健康的。
愈先進的科技,愈服侍於人類最原始的本能
放眼今日的資訊產品,我有一種蠻深的感慨:很多最新的科技,其實是去服侍於人類最原始的本能。如果你不相信,且去看看現在什麼光碟最暢銷,什麼GAME最受歡迎?大概不出色情、暴力或角色扮演之類。

雖這些都是人類最原始的需求,但是直接去滿足它,卻與禽獸沒兩樣。這些人類最原始的本能,需要經過人文的素養才能提昇,甚至需要經過修行的功夫才能粹化;而提昇、粹化之後,也文明才能進步。

科技的發展,卻造成道德的淪落與文明的解體

所以如果社會大眾皆只停留在原始的本能中,而科技又唯命是從地去服侍它。我相信會加速道德意識的淪落、瓦解,以至於文明最後也必慢慢分崩離析。其實,這不用我多講,各位經常看報紙、看電視新聞的,感觸應比我還多。

現在大家都可感覺到:目前的社會,乃存在著很大的危機。然這危機不是為科技已發展到尖端,而沒辦法繼續發展下去;也不是為經濟愈來愈不景氣,以至於三餐不繼。而是為科技的發展,卻造成社會的不安、衝突、暴力;而使整個社會越來越趨向於分裂跟瓦解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乃為人性不只未提昇,反而更墮落也。
至於後遺症的問題,則不勝枚舉
大體是環境的破壞。族群:有種種「症候群」

至於科技發展之後,又已造成那些後遺症呢?這大家也都很清楚,大體上是環境的破壞,而局部者,則有種種的症候群。住在高樓大廈裡的人,有高樓症候群。經常上網的,有網客症候群。既由科技而發展出不同的族群來,則不同的族群就有不同的症候群也。

個人則過度倚靠.過度沈迷;既愈來愈嬌,也愈來愈暴戾

由於個人以及整個社會,過度的依賴、過度的沉迷於這些科技產品,因此心態上也變得很偏端。

云何偏端?首先是愈來愈嬌。比如以走路為例,我們天生下來本就是當走路的;而現在有人統計,許多人一天步行不到三百步,因為一出門就是汽車,而汽車停下後就改坐電梯,又電梯出來就是住家或辦公室。這一天下來,能走幾步路呢?故如必須在外途跋涉,卻走不到一公里、兩公里就四肢乏力了。或如現在很多地方都有空調設備,調得不冷不熱。故在無空調處,我們就很容易焦燥不安、心煩如麻。這即是愈來愈嬌也。

其次,也愈來愈暴戾。當周遭環境不合所求時,很少人會自我調適,而多只責怪他人。責怪到後來,便將顯現出怨怒、暴戾的個性出來。其實後遺症太多了,無法一一列舉。但相信各位對這些,必已深切明白矣!
科技與人文的衝突,來自於捨本逐末,反客為主
主人既迷,客得其便
從前面講到這裡,其實重點很確定,就是「本跟末」而已。我認為:科技是末,因既稱為尖端科技,當然是枝末。而人文才是本。

故今天社會之所以失調,就是因為過分強調科技的發展,而使很多人迷失了「人文才是本、以及智慧才是本」的座標。

於是主人既迷,客得其便。最後竟造成反客為主,而捨本逐末也。所以人心的不安、社會的衝突,甚至文明的解體;歸根究柢乃為「捨本逐末」而已!接著,再談捨本逐末的困境。
捨本逐末的困境
無常迅速,緊迫逼人;視野狹窄,目光如豆
有人想:你說末就末吧!我們且還樂此不疲也。可是如繼續向枝末發展的話,原則上變化速度會越來越快。因此現代的科技產品,替換的速度非常地快,像我的電腦是用WINDOWS 98的作業系統。其實,WINDOWS 98早就已落伍了。因WINDOWS XP又已上市了。這對我們用的人來說,就已難適應了。在WINDOWS 98都未熟練時,WINDOWS 2000卻已出來了;而還在猶豫要不要升級為WINDOWS 2000時,卻WINDOWS ME和 WINDOWS XP像連珠炮似的,打得我們頭暈目眩。不要說買,就是白送你也來不及學。

同樣數位相機亦然,我狠下心來,買個三百萬像素的新機型。正高興未了,一看四百萬、五百萬、七百萬像素的新機型,又像連珠炮似的,打得我駝背不起。既功能更強、又價錢更便宜。真不是滋味!

這替換速度太快,對我們使用者,就已是很大的壓力了;至於對賣者,對研發、製造者壓力當然更百千倍也。這替換速度越來越快,快到最後連自己都沒辦法喘息了。

其次,既越發展越趨向於枝末,則視野也必越來越狹隘。所以越「尖端」者,其實乃越「狹隘」爾!我個人之所以會從科技的世界轉身為出家的生涯,便是從此而回頭是岸的。

我本在水泥廠工作,以當年而言,水泥廠已算是較高所得的行業也。但我從水泥廠而回到現實生活時,才覺得有夠「狹隘」的,因為絕沒有人願意聽你講:水泥如何!如何!故即使我在那範圍內已成為頂尖的專家;但只要一離開那範圍,我就什麼都不是了。所以在水泥廠任職一年後,就決定出家,為嚮往那海闊天空的世界也。

目前科技的發展當然又比水泥廠更尖端矣!而越尖端視野就越狹窄。像開車一樣,速度愈快,視野必然越小─只能專注於前,而無暇旁顧周邊。於是若碰上緊急狀況,你就找不到可轉換的空間矣!

尤其以西方人的思考方式,乃屬於直線式的方式;而直線式的思考方式,更讓我們找不到可轉換的空間也!譬如光碟機,最初是2倍、4倍、8倍,而現在是52倍。其實就用的人而言,增加幾倍也沒什麼意思,也是這麼開機、關機。可是那些開發者,就一心一意地要由8倍,增加到16倍、32 倍、52倍才過癮。其實除了增加倍速,就沒有其它功能可附加嗎?當然不是!故此乃為視野太狹隘而已!
固執暴戾,欲振乏力;拼命賺錢,無命花錢
當我們視野越來越小時,個性也必然越來越偏端、急躁,中國人過去常自稱為「泱泱大國」,因為屬地大,視野廣,自然心態也就寬平多了。而香港因為是彈丸之地,所以香港人的個性就很偏端、怪異。

同理,當我們在科技的世界裡,越鑽越尖時,個性也會越來越固執、越來越暴戾。聽說竹科園區的人,個性都蠻剛強的。甚至在面對面溝通時,都會出現許多火爆的場面。這既為尖端科技,視野本就很狹隘;也為01的思考模式,本就比較偏極端。

其實我也知道,在資訊世界裡,很難讓個人有調適的空間。因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共業力量,故像黃河一樣,除非你不跳下去;否則不隨波逐流乃不可能也。

所以,即使尖端科技能讓很多人賺大錢,可是賺了錢,卻根本沒有時間、沒有心情去花錢。除非等到退休了,雖有錢卻已賠掉半條命去了。這時,還有時間或心情去花錢嗎?

事實上,我覺得目前的科技,已能對我們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;故現在應該可休息享受也。可是他們就是沒辦法停下來,故還得繼續向前衝!為什麼得繼續向前衝呢?共業的力量在催迫呀!而共業的力量,自何而來?乃來自於錯誤的思考模式。
非直線進步,而是邊際效用遞減;方便中,有不方便者
這錯誤的思考模式乃是指:西方人所認為的直線進步,每一種事相都不斷地往前進步。可是在經濟學上卻謂「邊際效用遞減」,故越發展其實對我們的邊際效益乃越少爾!譬如電腦從DOS的作業系統到WINDOWS的作業系統,這個變化就很大!故真給人很多方便哩!而從WINDOWS 3.1到95就效用有限了。故我為何不把WINDOWS 98昇級呢?因為既邊際效用遞減,又何必自找麻煩呢?可是,新的作業系統還是會繼續不斷地推出。

又像用掃描器好了,以前是200點、300點,而現在已600點、1200點,那麼多點,對我而言卻不實用。因為若用300點掃描,便檔案就很大矣!何必再用1200點來掃描,而自找苦吃呢?所以表面似進步了,但實際效用卻有限哩!

其次,在方便中也有不方便處。云何不方便呢?就像剛才所講的,因為以車代步,故運動量就不夠了;而運動量不夠者,乃又有很多後遺症待處理也。或者,用手機很方便,隨時隨地可以溝通訊息。可是很多人又不免抱怨,一天到晚被別人干擾。怕被干擾,就學我把它關掉嘛!但他又捨不得關機。所以在方便中,自有其不方便處。

反過來說,於不方便之中亦有其殊勝者。像我一個人在山上,都兩個星期才下山買菜。對很多人而言,兩個星期的菜,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買?因為很多菜,即使有冰箱,也會爛掉。但當我把一些技巧練熟之後,便兩個星期都不用上市場,乃無形中已省下太多的時間也。
五行中,有生即有剋;如生態食物鏈中,自有其平衡的法則
這如用中國人的講法:即五行之中,有生就有剋,故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。會用這樣的東西,當為它有予人方便的優點,但同時必不免也有它的缺失。但在「直線進步」的思考模式中,我們就會偏看它的優點,而迷失它的缺點。故就將它生產、上市了。而缺失呢?也許要等到五年、十年,甚至三十年、五十年才會慢慢顯現出來。當其缺失顯現出來時,我們就乾脆把它拋棄了,而再換另一種產品。而這新產品一樣有優點和缺點,故換來換去的模式,總加起來便是佛法所講的「輪迴」也。

且不說科技產品,就以食物而言:有段時間流行多纖維,有段時間流行高蛋白,而下段時間又要流行什麼呢?其實,不管流行什麼,在五行中總是偏了,故下面就要流行另一種來平衡。這偏偏補補總加起來,即是所謂的「風水輪流轉」。而轉來轉去,誰最得意呢?商人最得意,因為這樣才能賺大錢。可憐的是輪下那些待宰羔羊,被騙得神魂顛倒,還自我陶醉哩!

這「五行生剋」的理論,對現代人來講似乎很遙遠;但如換作生態學所講的「食物鏈」觀念就容易清楚。既吃牠的,即一定有被牠吃的;沒有一種生物只有生機,而無危機。

不管是五行生剋的理論,或生物學上食物鏈的模式,都是必從「統觀」視野才能觀察覺悟的。而科技卻只鑽研於尖端的視野中,而看不到全局。故其自以為又突破、又發明了,其實卻只還在「生剋」的世界裡輪迴爾!

人為萬物之靈,乃為能覺悟真理,而非能發展科技爾

我們人類自以為是萬物之靈,尤其在科技發展之後,更是沾沾自喜。但不管是從「五行生剋」的理論來看,或從食物鏈的模式來看:人乃是食物鏈中的一環爾!且還在「生生剋剋」的世界裡打轉爾!何靈之有呢?
如孫悟空難翻出如來掌心
我不認為只發展科技,就能讓人跳出食物鏈中,就能讓人翻出「五行生剋」的世界外。事實上,科技發展到今天,所形成的負面效果,也愈來愈清楚矣!這卻像孫悟空雖有七十二變,卻猶逃不出如來掌心。

科技造就的不是幸福美滿,而是「虛擬幻境」;愈來愈不能面對真實的世界

所以若言「人為萬物之靈」者,乃為人能夠成長智慧、能夠覺悟真理,而非能發展科技爾!但何以現代人這麼痴心於科技的偉大呢?因為科技能造就出「虛擬幻境」而讓那些沒有智慧者陶醉不已!

這「虛擬幻境」尤其在「網路咖啡」中,更表現得透徹。聽說現在百業蕭條,卻只有「網路咖啡」這一行業獨領風騷。為何時下的年輕人都寧可不吃飯而去泡網咖呢?因為他們愈不能面對真實的世界時,就愈往「虛擬幻境」去躲避、去陶醉。於是若不得不必面對現實的世界時,就會像剛才所講的:既越來越嬌、也越來越暴戾。

其實,我個人到目前為止,還是得用很多科技的產品。故我也非常感謝各位,能讓我們使用這麼多好用的工具。但從另個角度而言,我個人也覺得很慶幸:當初我乃選擇離開科技而邁向人文之路。因為這條路,既能海闊天空,更得安心立命。
上了賊船,跟賊跑;迴旋困難,窮途末路─從直線思考到01科技
說到目前,好像我是專程來菲薄科技的,或專程來向各位炫耀我從科技戰場,到出家禪修的心路歷程。其實不是!我乃衷心地願和各位來探究問題、解決問題也。

各位不要想:上了賊船,跟賊跑。既已從事這行,就只能繼續奮鬥到底。或者認定:雖也講得有理,但我們既鑽入牛角尖,便迴旋困難也。

其實,就直線的思考方式而言,本就已夠狹隘了;更何況資訊科技,乃被稱為01科技。01就是要嘛!全有;不嘛!絕無。以這樣思考方式而訓練出來的人,怎能視野不封閉,個性不極端呢?
不從順向思考,去解決問題;而從逆向思考,去追究問題
既現實的世界未必如此。所以總不至於迴旋困難,窮途末路的。雖今天很多人都在誇歎「逆向思考」。其實,既正向思考不足為道,也逆向思考只旁門走道,因為真正高明偉大者,乃是「網狀思考」也─因為這牽涉到佛法更高深的理論,所以今天沒辦法詳細說明。但是既從「網狀通路」去思考的話,則任何兩點都是有路可通的,這就非01世界者所能仰望於萬一也。

然而既前面已確定了重點:就是「本、末」而已。因此,我們還是從這關鍵來解決問題吧!既本和末,乃是一體的,故我們不必以否定科技,才能成就人文。但要在「務本」的前提中,而來圓滿末也。因此下面,我且提出「迴末歸本」之道:
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

非征服,而是親近

寧靜.詳和的心靈

首先,是跟大自然的和諧關係。演講前,有居士帶著我在科學園區裡轉一轉。我覺得不錯啊!科學園區至少還有蠻多的花草和樹木,街道也都還寬敞整潔哩!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心情去欣賞。在過去,科學家們總自負地要去「征服自然」。其實乃從對立、衝突,才有所謂征服也;故在征服的心態下,彼此是不可能和諧的。

故我們今天要改從「親近的角度」來看待大自然。雖有時候大自然也有它粗暴的一面,譬如颱風、地震等。但大致而言,所呈現者多為寧靜、祥和的氣氛。故對在都會區生長、工作的人而言,是個蠻好的緩衝空間。相信對一個在01世界工作的人,必是更不可或缺的調適空間。
調和理性的偏端
從欣賞到創作
科技大致上是偏屬於知性和理性,但事實上我們的生命,乃包括理性跟感性。故如過於理性,而缺乏感性,便是偏端也。因此對從事科技工作的人士而言,還應多以藝術的鑑賞,來調和理性的陽剛。

但我說的藝術,主要是指欣賞,而非創造也。其實,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既壯觀、又精緻的藝術品,不過乃必「靜觀而後自得」也。至於人文的藝術,當然品類就很多了,故能隨個人所好,而陶冶性情也。
打倒「孔家店」的缺失!


讀聖賢書,所為何事?從增長智慧到安心立命

剛才講到:不管是孔子、孟子或蘇格拉底,都比較偏向於人文的修養。而自從科技發展以來,有人就覺得這些太落伍了,故聲言:要打倒孔家店,要把線裝書丟到毛坑裡。

而如真把一切人文的素養,全廢棄了;便免不了有前所謂「捨本逐末」的困境產生。讀聖賢書,所為何事?過去的人乃為了考狀元而作官去爾!其實,讀聖賢書,乃在於從增長智慧到安心立命也。

以現代人都喜歡求新求變,故認為這些老生常談者,乃食古不化爾!其實老生常談,從另個角度來看,乃為是千古不變者。既智慧者,是歷三世而不移;故老生常談者,終能舊酒裝新瓶,而滿足眾人所需。
宗教未必就是落伍.迷信;也不是拜拜.禁忌或偶像崇拜
聽說科學園區的人絕口不談宗教。為什麼呢?因為從接觸科技以來,便認為宗教就是迷信,宗教就是落伍。事實上,迷不迷信倒不在於「所信者為何?」而在於「你從何去信它?」

故雖這個時代迷信宗教的人,已比較少了。但迷信科技者,卻反而增多了。所以不是科技,迷不迷信?而是若不經過理性的抉擇,就來相信它,便是迷信也。至於「落伍」,剛才已講到:既屬本,便無落伍的可能;相反地,愈最尖端者,卻愈容易落伍也。

以很多人認為:宗教就是崇拜偶像,故拜土地公、拜媽祖、拜玉皇大帝,便是宗教。或者在宗教中,乃到處都有禁忌,於是既不能做這個、也不能弄那個。搞得你全身上下,手不知道該往那裡擺,腳不知道能往那裡踩。信這種宗教,豈非自找苦吃而已!其實我對宗教,乃有另外的體會。
宗者,心中有主─根本知見;教者,從根本到枝末
所謂宗教者,宗,以中國字來說,上有寶蓋,乃代表身心的範疇;而下面的示,即謂心中有主也。故在我心中,存有一根本的理念,這即是「宗」也。所以,釋迦牟尼於菩提樹下頓悟成佛時,便心中有「宗」已!

所以「宗」,就是我們心中根本的知見,也就是前所謂「理性者最後之歸宿」。簡單講,這只是一個很崇高的真理,而不必與任何神祇有關連。故宗者,即是本也。
從根本智到後得智,從自覺到覺他
故在佛法中有謂「根本智與後得智」,宗者為根本智。而從根本智中,慢慢演繹為跟現實生活相關的枝末小節,則稱為後得智也。而後得智者,亦即是「教」也。因不管是教條、教訓、教誡,乃都是從宗而有的;故合稱為「宗教」也。

是以每個人,都當有他的宗教。因宗教者,即是我們生命的導航系統;以其能隨時隨地引導我們,去走最正確的路。而無宗教信仰者,卻像睜眼的瞎子一般,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。所以歸依宗教,卻非偶像崇拜,也非混雜著很多非理性的禁忌。而是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而已!

於是從自覺而覺他,從自度而度人,故這宗教乃終傳播流行,而成為大眾的宗教,甚至終成為世界性的宗教。所以人還是當有宗教信仰的,以若無宗教信仰,即和禽獸沒兩樣。
佛者,覺悟也。佛法者,從覺悟者而說的法;或欲覺悟者,所當先聞思的法
既人必須有宗教信仰,故只能在不同的宗教中,去作最好的選擇;因此下面才得以有「佛法聞思」的需求。

何者才是最高明的宗教?這每個人當會有不同的看法。但就我而言,真正高明的宗教:乃為能幫助我們,去完成內心之覺悟也。而在諸宗教裡,我認為最能幫助我們去完成覺悟者,乃佛教而已!

因為如果我們對佛法稍加了解,就知道:所謂「佛」者,就是覺悟的意思;以釋迦牟尼已在菩提樹下覺悟了,故稱他為「佛陀」。而從覺悟者所說的法,即謂為「佛法」也。至於佛法講得合不合理,我們皆可以用生活現象、生活經驗,而去省思、辨別、判斷也。

所以佛法是完全民主的,任憑你來吸收、消化、融合。只怕不識貨,不怕貨比貨。就這種心胸而言,就已比其他血腥的宗教,高明得太多了。
前人已說的法,如指;當事人所悟的法,如月
故如果我們也希望能覺悟,則便有「聞思佛法」的必要。想全靠個人的努力,而自己覺悟,乃將近不可能爾!這就像科技的產品,是幾百年來、幾千萬人共同努力的結晶,而非自己能閉門造車也。

是以在佛法中,有一種比喻:前人說的法像指,而所覺悟者如月。故必由指以見月,才能事半而功倍也。因此對一個求覺的人而言,必聞思佛法,才能立竿見影、鞭辟入裡。
非別求異乎尋常的覺受
而是從靜默.沈澱.澄清,到覺悟之路
聽說在科學園區中,也有不少在教打坐的團體。但是我在此,要申明的卻是:打坐,乃非為尋求某些超乎尋常的覺受。因為即使有了覺受,它就像尖端的科技產品一樣,時空非常狹隘。故你一離開蒲團,那些覺受就消失了。

然而對科技人士而言,卻很容易陷入這種陷阱中,因為有些人會認為:既能有切身的體驗,就很真實也。然而也像尖端的科技產品一樣,是不能讓我們安心立命的。

而真正的禪坐,是要我們能從靜默中,去沉澱、去結晶。故像一盆滾滾黃沙的水,我們且把它拿到靜處。於是一段時間後,那些滾滾黃沙就自然會慢慢沉澱。沉澱到最後,便能內外透澈,而成就覺悟之道。

因此,禪坐的心要,卻非去追求什麼。反是要將「向外追求的心」收攝回來。以收攝後,才可能達成真正的靜默和沉澱。而沉澱後,再回頭看,便能眼界寬廣,心態平和。這時便能或覺今是而昨非,或能找到更多的轉換點。

因此,靜坐不只對真理的覺悟,有非常大的幫助。甚至對突破技術、開發商品,都會有異乎尋常的效果。以過去思想被鑽牛角尖所侷限住了,而現在且反其道而行之:教我們先退出來,而退出來即視野開拓,靈感湧現也。

因此,要迴末歸本,這一方面要由解門,就是思想上的啟發;另方面要由行門,就是從禪坐中,而能去蕪存菁,而能轉業成智。
佛法最後還是要體證的;其與科學的實驗,有何差別呢?
以佛法乃有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的修學次第,故很多人乃謂:佛法乃跟科學一樣,都是須要實驗證明的。但我說:佛法的修證與科學的實驗,卻大不一樣也!何以故?

科學的實驗,都在很侷限的條件下完成;故屬末端爾!乃與生命.生活,隔得很遠

我們知道:科學的實驗,多半是在實驗室中完成的,而實驗室中還得有特殊的配備才行。甚至有的實驗,還得帶到外太空去實驗。故這些實驗,即使成功了;卻無法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卻跟生命相距非常遙遠也。
日用而不離,可離者非道也
但若就佛法的道理而言,必既過去如此、現在如此、也未來如此;必這地方如此,也那處所如此。不管行住坐臥、起心動念、待人接物,乃都離不開這原則也。故禪宗乃說:朝朝共佛起、夜夜抱佛眠。既早上醒來,就跟這真理共事,也晚上睡覺時,與這真理共眠。

故必日用而不離,才能謂為真理也。而須在特殊條件中,才能呈現者,便是個案而已!故真理,雖有待於覺悟,卻不須要刻意去證明也。因為它既無所不是、無所不在,何必再去證明呢?只為迷而不覺,而非作而後有。
全方位的無限
無限.無段的焦距;有充裕的彈性空間

相信各位聽到這裡,當很明白,我今天所講的重點,其實只有「本末」而已!而本末者,既不可捨本逐末,也不止於迴末歸本而已!而是要從本演末,以至於本末兼得也。

這時,生命的境界乃成為「全方位的無限」,既可以抽離得很遠,作一個出世的旁觀者,就像最初所用白蓮花的象徵一樣。也可以和光同塵,作一個入世的修行人,就像最初所用台北街頭的象徵一樣。

這全方位的無限,視野既可以很深,也可以很廣。就像攝影機中無限.無段的焦距一般,故能隨心所欲,而變現出最完美的畫面來。

聖者:不用時,依然自在。若用時,更得圓滿

凡俗:不用時,不得自在。若用時,不得圓滿

在資訊社會中,云何能本末兼得而安心自在呢?一切事相,若不用時,能依然自在;而如果用了,倍增圓滿也。反之,若不用時,不得自在;而用了,卻依然不得圓滿!那就沒完沒了也。

這個講題,我今天就講到這裡為止。最後且用一張照片,來祝福各位「安心立命、吉祥如意」。這張照片是佛像的照片,我們看他抱著腿無所事事的樣子,豈非已安心立命而吉祥如意呢!
果煜法師文集 / 法雲灌頂 / 安心立命於資訊時代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上一篇   |   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