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煜法師文集 / 禪悟密法 / 從滿頭霧水到大悟徹底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上一篇   |   下一篇  
從滿頭霧水到大悟徹底
各位乍看這題目,也許會直認為參禪前滿頭霧水,待參禪後乃大悟徹底,其實我並非此意。因滿頭霧水乃大悟徹底的證量!何謂證量?可證明之現量。何能證明你已大悟徹底呢?為我有滿頭霧水的覺受!這也就說大悟徹底反是前因,而滿頭霧水才是後果。

為什麼有此一說呢?這乃牽涉到某些氣脈的理論。現且先看以下圖示:



照密宗的說法,開悟乃與中脈的打通有關;而中脈者,下起會陰,上至梵穴(即中醫所謂的百會穴)。於是因為中脈的打通,故有滿頭霧水的覺受。



以氣從下而上,若至頂端,便有一部份將衝口而出;於是便在頭頂上形成類似噴泉狀的霧氣,這即我所謂的「滿頭霧水」也。
有人會說:「你這種說法很不可思議,怎會將心法的開悟跟身脈的開通扯在一起?」如果你斷斷不能接受此種說法,那我不妨先從顯教的「中道」講起。

在顯教中,最能闡明中道的義理者,乃龍樹菩薩的《中觀論頌》─所謂「八不中道」,即不生不滅,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,不去不來。在座中,有不少人聽過我講的《中觀論頌》;只是到現在還未搞懂過。

現在我們換禪宗的說法,也許還更直接明了:
  1. 凡俗的中道:很多人想聖賢才有中道,凡俗怎可能有中道?但事實上,凡俗的中道反是更直接而明顯的。何謂「凡俗的中道」?即一般人皆以自我中心而造作取捨。譬如為我有這個身體故,才能分辨出前後左右的差別;為我有種種欲望故,才能計較出得失成敗的差別。又如時間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竟以何而劃分呢?也是以當下的我而劃分的。

    所以世間種種的對立差別,皆從此自我中心而有。因此凡俗的「中道」,反是至明顯不過的。於是因於自我中心的橫梗,其「中脈」便不可能開通─有「中」故不通。

  2. 聖賢的中道:凡俗唯有透過精進的修行,才能棄除自我中心的執著。於是因於「中心」不在,便不成前後、左右、得失、成敗、心物、能所等差別。因此「無中」才是正中,無中才是聖賢的中道。必從無我、無心的體證中,才能將自我完全超脫出來,而成為純粹的旁觀者。這既是「默照禪」,也是「圓覺境界」。於是因於「無中」,故「中脈」反而能開通。
那何謂「大悟徹底」呢?即此「無中」的圓覺境界爾。因此無中、正中、無分別智與打通中脈,便成一體相關的證量也。

對於「無分別智」,我們不妨更以一個比喻說明:譬如店裡百貨具全,而我一無所須。於是我們雖仍可在店裡到處閒逛,看看貨色,比比價錢,甚至和店員胡扯,嫌東嫌西;但我心中了了分明,一切與我無礙。於是為我不買故,我才能更客觀、更超然地來評鑑這店裡的一切。

因此「無分別智」,既不是什麼都不知,也不是什麼都不想。而是:知或不知皆無礙,想與不想適遊戲爾。唯有將自我完全放下,或完全超脫出來,才是大悟徹底也。

於是從無我、無心、無中而打通中脈。待中脈通後,自成其滿頭霧水的覺受。
以上因打通中脈而大悟徹底、滿頭霧水的說法,禪宗裡有嗎?當然沒有!或絕不說得這麼直接了當。但我們若仔細檢點公案,仍可從某些蛛絲馬跡中見出端倪。
  1. 頂髻:

    二祖慧可大師,依寶淨禪師出家,受具於永穆寺。浮游講肆,遍學大小乘義。年三十二,卻返香山,終日宴坐。又經八載,於寂默中,倏見一神人,謂曰:「將欲受果,何滯此耶?大道匪遙,汝其南矣!」光知神助,因改名神光。翊日覺頭痛如刺,其師欲治之,忽聞空中有聲:「此乃換骨,非常痛也。」光遂以見神之事白於師,師視其頂骨即如五峰秀出矣!乃曰:「汝相吉祥,當有所證!神令汝南者,斯則少林達磨大士,必汝之師也。」光受教,造於少室,得其法也。

    從以上慧可禪師得法的公案,我們可知:慧可在受達磨心法之前,即已從禪坐中而自打通中脈,故得五峰秀出之頂髻相。於是達磨順水推舟,輕撥之下,即成全其悟境矣!

  2. 香雲、祥雲:

    牛頭法融禪師:落髮後,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。有百鳥銜華之異。唐貞觀中,四祖遙觀氣象,知彼山有異,乃躬自尋訪。

    以上雖「遙觀氣象,知彼山有異」,並未確指是何異象,但我深信必與滿頭霧水的證量有關。在禪宗的公案中,頗有香雲、祥雲、黃雲等的描述。竊以為彼皆暗示其滿頭霧水之現象─似噴泉的霧狀,直掛天空,有如雲彩,且其色黃。(按密宗的說法,修破瓦法後,將有黃水從頂門滲出。)所以在禪宗裡,雖不奢談中脈或透頂的現象,但我們於公案間仍能略嗅其氣息。
又在禪宗常用的述語中,我們也可窺其一二:
  1. 頂門上具一隻眼:這眼在什麼位置呢?在前所謂梵穴或百會的位置。當然祂不會說「頂門上有一個洞」,這多難聽呢?而這眼卻又是什麼眼呢?佛法謂有五眼:肉眼、天眼、法眼、慧眼、佛眼。以悟而言,此眼乃法眼也。所以因中脈的開通,故頂門上具一隻眼。

  2. 妙高山上:禪宗又常說「妙高山上,語言道斷,心行處滅。」此妙高山,當然可唯指在修行中最高最抽象的境界。但何以用「山」作比喻,而不用「海」作比喻?我以為妙高山者,乃另喻為中脈通後,頂髻之特出故非常人所及也。
以上乃從禪的公案及述語,去意會必有打通中脈及滿頭霧水之境界。其次:
  1. 破瓦法:在密所修的破瓦法中,謂若能打通中脈,並插入吉祥草者,即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。關於破瓦法的證量(能插入吉祥草),我雖不認同;但其與中脈相關,乃仍可信受。

  2. 大白傘蓋陀羅尼咒:在密法中有此一咒,但何以名為「大白傘蓋」?現我們翻回前所畫,狀如噴泉之「滿頭霧水」圖即可了知。噴泉之中柱,不正似傘蓋之柄乎?而噴泉之外洩,不更類似傘蓋的周圓嗎?所以大白傘蓋者,正昭示此滿頭霧水之境界。
此為禪宗向來所最重視的經典之一。《楞嚴經》乃阿難受摩登伽女咒力所困,將破戒體時;佛於頭頂放光宣說楞嚴神咒,敕文殊將咒往謢。此楞嚴神咒,即前密宗所稱之大白傘蓋陀羅尼咒也。因於頭頂所出,又與大白傘蓋類同,更足以證明其與中脈之開通,息息相關。

在世俗間,常稱頭頂特高者為「狀元頭」;有狀元頭者必特別聰明。若出家者,則稱「羅漢頭」;有羅漢頭者必特別有道行。所以頂髻特高者,在家為狀元,出家乃羅漢。何以故?中脈開通已!

又楞嚴咒何以特別長?我以為那是氣從中脈頂門出後,周遍全身,循行過後,再回到中脈的歷程。楞嚴咒其又可分為五會,想必與密宗所謂的「五脈輪」─眉輪、喉輪、心輪、臍輪、育樂輪有關係。

故從以上顯教的理論、禪宗的公案、禪宗的述語、密宗的修為,綜合看來,我們必能肯定開悟與中脈、頂髻間,必有相輔相成的關係。雖然這關係,於禪、於密都講得隱隱約約,但絕是可相信並理解的。
從顯教教理,凡夫因自我中心的執著在;故成一切的對立矛盾。而經精進的修行後,漸能去除一切妄心分別而使「無分別智」現前。於是因於「無分別智」的現前,故能打通中脈。以中脈已通故,氣從下而上,則將成就於「滿頭霧水」「吉祥如雲」之境界。

因此所謂「甘露灌頂」或「醍醐灌頂」,應指此「滿頭霧水」「吉祥如雲」之境界。故一切灌頂,乃以自力的灌頂才算究竟。否則,儘期待他力的灌頂加持,我看不將開悟證果,反會著魔發狂。
以上已大致說明了開悟、中脈與滿頭霧水之關係。其次,順便談及佛教的宇宙觀。其實嚴格說,此並非真佛教的宇宙觀;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法的主旨:在如何了生死、斷煩惱,故未著意於宇宙的形成與變化。但後來佛教的體系慢慢擴大,便吸收印度傳統的宇宙觀而成為佛教的宇宙觀。

在佛教的宇宙觀中,謂小世界的中心為須彌山,周遭圍繞有四大洲及七金山,而日月環繞其腰。然以目前的地理知識中,當以何為須彌山、四大洲及七金山?其實照密宗所說須彌山豈遠乎哉?乃上座之頭頂而已!至於四大洲,我認為只人之前後左右;故所謂的「南瞻部洲」,殆指人的顏面而已!七金山,則如前所謂「五峰秀出」再加上前後額也!至於日月環繞其腰,則唯指兩眼爾。

這也就說小世界的中心乃我,而我的中心乃頭頂也。佛教的宇宙觀,其實是以自我中心去擴大而形成的。這頗類似今天的天文學說:種種行星、恆星及星雲等,卻源於原子學說:以原子核為中心,周圍環繞種種電子的擴大。

佛教的宇宙觀中,其次謂有「阿耨達池」─位於南瞻部洲中心,又名為「無熱惱河」,從此池中流出四大河。那此「阿耨達池」又在那裡呢?吾意以為,但指中脈頂端之梵穴也─中脈既通,豈復有熱惱乎?至於所流出的四大河,依我禪坐的氣脈覺受,殆指從百會穴所出前後左右四大脈流,前曰任脈,後曰督脈;至於左右,借用中醫奇經八脈的說法,應屬「維脈」─關於奇經八脈的問題,容以後再專題解說。
在印度、尼泊爾與西藏的信徒中,他們把一座山拱為「聖山」,能朝禮聖山,是他們一生最大的心願。然此山不是聖母峰,而是座落於西藏西邊的岡底斯山。岡底斯山高6656公尺,雖不是最高的山;但以其造形,有如頂髻特出,故被尊為聖山。

而信徒的朝禮方式,並非登頂;登頂既在技術上不可能,也在信仰上不被許可。故朝禮乃以五體投地的大禮拜,右繞十圈、廿圈。而右繞的方式,又正符合氣脈循行的方式─內經曰:「營氣直行,衛氣循行。」中脈氣右繞而上,最後透頂於梵穴,此乃朝山之真義。

其次,他們又把瑪那薩羅湖,尊為聖湖。若能沐浴在聖湖中,便能滌盡一生罪障。此瑪那薩羅湖者,即位於岡底斯山的山麓下,高4600公尺。從此瑪那薩羅湖,也流出四大河而為印度河、恆河、雅魯藏布江及薩特里日河的源頭。

此聖湖意指何處?不外乎梵穴而已!若能大悟徹底、滿頭霧水,豈有罪障而不能消滅的呢?然此湖何以不在岡底斯山的頂尖呢?或許岡底斯山的頂尖,未必有此一湖;或即使有,也不得攀登。於是幸有瑪那薩羅湖近於其旁,且為四大河之源頭,故乃「聖湖」無疑矣!

所以外道有沒有道呢?他們能在千山萬水間,尋得岡底斯山和瑪那薩羅湖,以當作他們的聖山與聖湖,這也不簡單哩!只可惜,他們向外求故;聖山與聖湖本就在近旁,他們竟迢迢千里尋去而不知回頭是岸!曾有人問:「要不要到印度朝聖?到中國朝四大名山?」我撫頭笑曰:「聖豈遠乎?已朝禮竟!」
我這次課程的講法,大致是倒著講的─先講果位的大悟徹底、滿頭霧水,再論因位的氣入中脈。因此若各位聽到現在,為聽得岡底斯山和瑪那薩羅湖等外道事,便很開心;或直好奇到底滿頭霧水是什麼覺受?那你皆未會得重點。

唯有「如何攝氣入中脈」,才是我們應關心的重點。而此在下堂課中將有更深細的分析;而這也才是此課程的重點所在,至於其它的,乃皆伴此主題而發揮的。
果煜法師文集 / 禪悟密法 / 從滿頭霧水到大悟徹底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上一篇   |   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