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源 | ||||
|
||||
前云:迴向者,即迴事向理,迴相向性,迴末向本,迴境向心,迴客向主
或曰:迴生死,而向涅槃也 以迴向故,能還也;還者,即是還源 或云:回老家!回本地風光,回本來面目也 在還門中,主要介紹三種還法: 法性觀 2.心性觀 3.參禪法 法性者,即是空性,或無自性也 諸法以從眾緣所生,即不出空性和無自性爾 以眾因緣生法故,非自生,非他生 也非共生及無因生 自即非生:若從自到自,何以謂生 生即非自:既有變化,已非自矣 若自生自,即有無窮之過 若謂:因上帝,故能造萬物。這從上帝而造萬物者,即有「自生」的過患 同理,若謂:從極微而造萬物者。亦有自生的過患 生即非他,如父母,非同路人 他即非生,既有關係,便非他矣! 諸法若異者,異則不能和合,不能比較 既能比較,即非異也 有自有他,才可能成共 現無自無他,共法不可得也 若共生,即兼有自生和他生之過患 若無因而能生,即有無窮之過 若無因而能生,即違背一切世出世間的因果法也 以眾因緣生法故,個體本不可得 諸法如梵網綿延,至小無內,至大無外 相涉相入,層層不盡 一沙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 諸法非本生─靈魂.元素.上帝.神我,皆不可得 非獨存.非常住 以諸法無自性故,謂「無我」也 非單向的主宰關係,不存內外間的界限 以諸法無我故,生命能隨緣而變化萬千 既變化萬千,其云何能出離解脫?以心不執著故,能出離解脫 不生不滅─前無今有謂生,前有今無謂滅 現以個體本不存在故,云何有生滅 不常不斷─以隨緣變化不絕故,非常 以變化連續相接故,非斷 不一不異:諸法各組合的因緣,不儘相同故,非一;自古聖賢皆寂寞 非異: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牽連不絕也 不去不來─誰去誰來呢 既個體不存在,云誰去來? 在整體的變化中,似有個體的去來,如電影 只有現象的流轉變化,而無個體的生滅去來 如水的三相,如火與可然,如風的動靜 在因緣的梵網中,既是法法不相離,也是法法不相及 非舉足復入,已非前水爾!乃已非前足也 相假.體空,而用如幻也 從緣起無邊,而能破除一切我見.邊見和自性見 而破除後,非枯守頑空,而是頓入妙有也 從緣起無邊,而能確認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 何以為大,能容乃大 以見性故,成就於廣大圓滿的平等性與涵容性 何以菩薩不畏生死,不求解脫 與法界同體故,既無生死的束縛,也無個人的解脫 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;亦為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 以有空義空,一切法得成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要分別何是正見,何為外道?要確認何為真大乘,何為假大乘?除此之外,別無良途 就心物間,人們乃將「能了別者」稱之為心 而「所了別」者,則名之為物 然而心,究竟為何呢? 就凡俗眾生而言,乃謂心在身中 然既在身中者,則是物而非心也 同理,謂心在身外.中間.根處,如《楞嚴經》七番破處者 於是既有方位.處所,亦是物而非心也 總之,若入「相法」之中,即是物而非心也 故所謂「心」者,當就「性」而言 故心者,乃謂「能了別之性」爾;而所了別者,乃是物也 譬如明鏡高懸,以明鏡具「能了別之性」故,貓來貓現,胡來胡現 故能隨境現像者,為鏡之性也。至於所現像,則為鏡之相爾 在《楞嚴經》有所謂:非因緣,非自然者 若是心性,則法爾如是;故非因緣所成,非因緣所轉 反之,若是鏡像者,則是因緣所生,亦隨因緣所轉 故心性,乃是真如本心;而心相者,則妄識紛飛 如白天見明,夜晚見暗 能見之心性本來不動;至於明暗之相,則隨緣示現 同理,門戶開放,則見遠及外;門戶閉塞,則見只於內 亦能見之心性本來不動;至於通塞之相,則隨緣示現 既心為性者,則不為因緣所動,不為因緣所牽 故能歷三世而不移,放四海而皆通。乃名之曰「本來清淨」 這「本來清淨」的心性,既諸佛如是,也凡夫如是 然而凡夫以未悟故,日用而不知 既心性本來清淨,云何眾生有無始無明? 既心性本來清淨,則非後因一念妄動而起無始無明 更非無始無明,能將本來清淨的心性,蒙蓋過去 若竟被蒙蔽者,則是相而非性也 如前所謂:凡夫以未悟故,日用而不知 以未悟故,心為相轉,故不離於無明及貪瞋痴慢 若見性開悟者,則知諸法本來如是而已 故在凡而不減,成聖而不增者,乃是就「性」而言 至於心相,則隨緣而不同。非只凡聖有別,至於阿羅漢等,亦有十大弟子之差異 故佛佛道同,也是就「性」而言 常謂:萬法唯心所現。而心者,乃有心性及心相之別 性雖不是相,性也不離相。而相者,乃是因緣所生法 故萬法唯心現,其實還是不離當下的因緣,而能現不同的境相也 非心物分隔後,再單取心,而謂萬法唯心現 總之,萬法唯心現,是指真心,而非妄識 而真心者,乃心物一如也,如前所謂的「等持」關係 既覺悟「心為性」者,則不再執「有我的心」 能打破小我的窠臼,而成光明遍照的功德 故所謂「毘盧遮那佛」者,乃是指清淨法身.光明遍照也 於是再返觀此七尺之軀的業報身,亦不過如澄清百千大海之一浮漚體而已 若心不再被其所轉,則一切身執.病痛,甚至生死,皆如夢魘初醒,了不可得矣 既心性不動,即無煩惱可斷,亦無生死可了也 疑情與話頭 前於觀慧門中,講到妄念的分類,乃有:帶迷惑性的妄念 為何是這樣?為何非那樣?這是偶然的?還是必然的?之前為如何?之後又將如何? 話者,語言文字,動心起念也 故若疑情是往「源頭」的方向去探究,斯為話頭也 反之,若往下流的方向去尋思,斯為話尾矣 如有人惹我生氣了;我便想「如何修理他」。這便是話尾,而非話頭 反之,若去追究:這等事,有必要生這麼大的氣嗎?便近於上溯的方向 若愛錢如命而千方百計去想弄錢的點子,這便是下流的思惟模式 反之,若一朝反省:錢真有這麼重要嗎?便近於話頭矣! 因此,迴向,還源與話頭,其實是一體相關也 人生的問題與迷惑,雖似葛藤,剪不斷,理還亂 但源頭,還只為「未能明心見性」爾! 所以一切與修道相應的話頭,必以此為旨歸 譬如參「我是誰?」「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?」「生從何來?死往何去?」等 何不直參「動心起念者是誰」呢 參「念佛者是誰」與參「阿彌陀佛是誰」有何不同 懸而不思,曰「參」 思與觀.參的不同:思者,以意識為基礎,而作的分辨.抉擇或統合也 觀者,對於一個已肯定的理念,以不斷提起,使銘記於心識中 參者,對於一個疑情,以不斷提起,使烙入心識中 故所謂「懸」者,乃是不斷提起也 如大問題未能釐清,它終不斷地現起也 云何「不思」?不用第六意識去分別.取捨 其實大問題,單用第六意識去分別.取捨,也使不上力─山窮水盡疑無路 不斷地參疑情,就能開悟嗎?未必! 若不斷參疑情,就能開悟;則外道也能悟! 故必先有「正見」的基礎,參禪才可能開悟 所謂參者,即是將相關的知見,於第八識中作整合.結晶 故若之前,已搜集了很多相關的知見,則整合的過程便迅速多了 反之,之前未搜集得很多相關知見;則於參禪後,對相關知見會更敏感,會更勤於去搜集 其次,整合的動力,來自於探究的決心 故道心愈強,整合即愈有成效 故不斷提起者,乃重申此探究的決心 這跟修定的方法,在心態上乃大不同 修定,只是守一;而參禪者,乃必下「堪破」之決心 所謂見性者,乃體驗到空性.無我性爾! 平日理雖清楚,無奈體驗不到也。然於頓悟當下,即能刻骨銘心地體驗到爾! 於是乃形容為:出離.放下.超越.無我。或單用「歇即菩提」也 不是找到問題的答案,而是堪破問題的虛妄 故悟後,即一了百了 以參「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?」作說明 既無所得,還需要印證嗎 既無我.無心,還能印證嗎 真堪破疑情者,乃不待他人印證也 一切疑情,其實乃是習氣業障的現行 故業障未現行時,乃不覺得它是問題。而當現行時,譬如瀑流汛集,已非用意識所能清理也 故參禪法門,乃是以一個問題為中心,而將相關的習氣業障,全掀出來 力如排天倒海,非理性所能掌控 嚴重者,乃不免思想脫序.言行反常 如禪門云:必經歷「見山不是山,是水不是水」的階段 從疑情而變成疑團時,經常如此也 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 真疑情觸發時,也別無選擇的餘地 祖師對某些妄想太多的禪子:不能於真話頭上用功,而老是在話尾裡打轉者;便給他個「假話頭」,以便將餘妄想給夾斷 故意給他出難題,且多以「兩難」的形式出現 以兩難故,便被套住而無從再打妄想也 古人瓶中養一鵝,鵝漸長大,出瓶不得 如今不得毀瓶,不得損鵝;汝作麼生,能出得鵝? 有人上樹,口銜樹枝,腳不蹋枝,手不攀枝。樹下忽有人問:如何是祖師西來意? 不對他,又違他所問。若對他,又喪身失命。當恁麼時,作麼生即得? 問:「狗子還有佛性也無?」師曰:「無。」 曰:「上至諸佛,下至螻蟻,皆有佛性,狗子為甚麼卻無?」師曰:「為伊有業識在。」 若以兩難的假話頭套之漸久,妄想漸消,或有觸發真疑情的可能 或者一旦識破假話頭之為假,亦能有出離放下之體驗 對未有疑情的學子,即丟個問題給他 讓他頓時掀起彌天漫地的疑情 溈山問:「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,問一答十,問十答百。此是汝聰明靈利,意解識想,生死根本。父母未生時,試道一句看?」師被一問,直得茫然 對有疑情的禪子,逼其作「逆向思考」 以逆向故,而能還源也 可曰:「我心未寧,乞師與安。」祖曰:「將心來,與汝安。」 可良久曰: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祖曰:「我與汝安心竟。」 師侍馬祖行次,見一群野鴨飛過。祖曰:「是甚麼?」師曰:「野鴨子。」 祖曰:「甚處去也?」師曰:「飛過去也。」 祖遂把師鼻扭,負痛失聲。祖曰:「又道飛過去也。」師於言下有省。 當今既無明師,也非高徒 真疑情發不起,假話頭套不住 於是就算打禪七,也只是裝模作樣而已,打到驢年也不開悟 故很多人寧可念佛:有他力得加被,有淨土可往生 很多人寧可修「次第禪觀」,而不肯修頓悟禪法 難而有頓悟法門而不肯修習,豈不可惜 尤其本師釋迦牟尼佛,更是參禪頓悟的典範;云何學佛而不參禪呢 之前已說:沒有正知見的基礎,則即使參禪,也不會開悟 又須「從定發慧」,若妄想太多,要參禪也頂難 故先從聞思的歷程,以建立正知見 再以正知見為基礎,而培植定力 待定力深厚了,自然能發起真疑情 前曰:現代人真疑情發不起。其實不是發不起,而是守不住 或者疑情現起了,即張皇失措,逃之夭夭 現決定老實去面對,故於內觀時,對偶然現起的疑情多加留意 慢慢篩選,以確認所要參究的疑情 也可能於修定過程中,倏然現起疑團也 也可能於調脈的過程中,倏然現起疑團也 因為脈障常關連著心結,而心結者又常現起成疑情也 也可能於聽經聞法的過程中,現起不同的疑情 或者直以禪宗的某公案為疑情,而參究之 從內觀而內攝,從內攝而內銷 若頓悟者,則是頓銷也 既是頓悟,則何時得悟,非有徵兆可得;也不可將心待悟 唯不斷懸之又懸,提之又提;待因緣成熟,自然水到渠成也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