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慧 | |||
|
|||
對現象的觀察.思惟和體悟
以能如理觀察.如理思惟.如理體悟故,與解脫道相應 何以眾生也是不斷地觀察世間現象,而不能入智慧門呢 為一向帶著無始無明的邪見故,不能入諸法實相 以無始無明故,終不能離於「常.樂.我.淨」四顛倒 從生到死.從前世到來世,皆如此爾 而學佛後,以佛法的正知見,重新觀察.思惟 才能得三法印.四念處之體認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寂靜涅槃 觀身不淨.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.觀法無我 色無常,無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者亦非我所;如是觀者,名真實正觀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,無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亦非我所 觀色如聚沫,受如水上泡,想如春時燄,諸行如芭蕉,諸識法如幻 周匝諦思惟,正念善觀察,無實不堅固,無有我我所 云何七處善?比丘!如實知色.色集.色滅.色滅道跡.色味.色患.色離,如實知 如是受.想.行.識(亦)如實知 聖弟子如是觀者,厭於色,厭受想行識。厭故不樂,不樂故得解脫 解脫者真實智生: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 故所謂「觀」者,不只要能如實觀察.如實思惟,且要如實體證才與解脫道相應 以原始佛教,偏用遮詮─否定句,故很容易讓眾生偏執於另一邊 即消極無為,頑空斷滅;然若用緣起觀,即無此弊端 而緣起觀者,即是謂:眾因緣生法 從種種不同因緣的和合,而有對應果報的現形 譬如種子的發芽.生長到開花.結果 事實上,種子的發芽.生長和開花,也都是果的現形;而非待果實成熟後,才名為果 而不同階段的果,乃受種種緣的促成與牽制 在因果的學說中,其實既非「因中即有果」 也非「一因生一果」;而是無窮的因,加上無窮的緣,而有種種的果 於因緣中,可說:主導者為因,助成者為緣 亦可說:過去者為因,現在者為緣及心識者為因,物境者為緣 於因緣說中,乃知眾生,既非宿命論者,非神祐論者,非偶然論者 也非自由意志者 以其既不能不受過去因.現在緣的牽制影響 也非只受過去因.現在緣的牽制影響 其必從廣結善緣與淨緣中,去改變他的命運,去塑造他的未來 善緣即指福業,而淨緣乃指慧業 然而何者才是善緣?何者才是淨緣? 乃必深入甚深緣起的法界,方能得知 菩薩觀緣起甚深 事實上,一切世間的學問.技術,也不過是在說明:諸法緣起的差別相爾 故《法華經》云:唯佛與佛,乃能究盡諸法實相,所謂諸法如是相.如是性.如是體.如是力.如是作.如是因.如是緣.如是果.如是報.如是本末究竟等 以緣起觀非空非有.不常不斷;既不執兩端,也不離兩端 故能消除一切眾生的偏見.邪見,而與解脫道相應 事實上,如說要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,緣起觀應該是最直截了當的 前既說:心識者為因,物境者為緣。故一切法既非主觀的,也非客觀的 因此人與人間,乃既非全同,亦非絕異 尤其於眼識九緣中,心識者佔五 故諸相的變現,雖非純內識者,但心為主導 所以不同的觀念.不同的行為模式;乃對應有其所屬的世界與遭遇 悲觀者與樂觀者的視野,全然不同 故人是為誰辛苦?為誰勞碌呢 目前的心理學家,亦多重視情結與投射作用 故會修行者,乃多將問題內在化。如古人曰: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 而不會修行者,卻多將問題外在化;常一昧地怨天尤人 如楞嚴經云: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 物如何轉呢?心為境主,而非境奴。是以反奴為主,稱為轉物也 如山門邊有詞云:久客回家是主人 客者,心為境轉,常漂泊也。主者,真心不動,光明朗照也 迴向者,即是轉物;迴境向心,迴事向理,迴客向主也 功德者,與解脫道相應故有功德 唯識學,其實是用來修行的方便 而非光作名相的解析,與佛學的研討爾 於前述云: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 於修行的根器中,只能算是第三種馬 第一種.於理悟當下,即能消除習氣業障 第二種.於理悟後,還得不斷返照,才能消除習氣業障 第三種.於碰著逆境時,才知道當迴向 第四種.即使於逆境中,還只一昧地怨天尤人 云何以不斷返照,來消除習氣業障呢 即是對每個動心起念,都加以檢點,確認其是否與道相應 於禪修時返觀妄念,不僅當知是否在打妄念,且還得知是在打那種妄念 而非一覺知有妄念,即以截斷而已 譬如關卡的守門員,乃對每位出入的行客,拍照存證 於是他對來返的行客,便能明瞭無餘 1.無記的雜念 2.帶煩惱性的妄念 3.帶迷惑性的妄念 眾生有病,佛法如藥;然而用藥,得先認病 病為何類,主要是看你有什麼習氣業障 而有什麼習氣業障,乃是先於動心起念中現行也 否則搜集得諸多的藥材.藥方,猶不得治病也 此返照妄念的觀法,尤其適用於實際生活中,面臨各式境界時 何以有人問:我是誰?乃答曰:回去照照鏡子 認識自己,為修行的啟點 而消融自我,則為修行的進階 何以謂: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 從內觀而內攝,因內攝而內銷 譬如剝芭蕉,漸剝以至空無 而空無後,才成就於「一念不生全體現」的境界 云何對證下藥?即用對治觀門也 故傳統上所謂的「五停心觀」,即是指五種對治觀門爾 1.貪用不淨觀 所謂貪,非指狹義的貪色好淫爾。而是廣指一切貪名.貪財.貪色.貪睡.貪便宜等 故不淨觀,即是指用心於觀察因貪而有的弊端 眾生乃為只見其優點,未明其缺失,故才會貪 因此若能多用心於觀察其缺失處,即能消除貪欲也 是理性的抉擇,而非壓抑或模擬而已 2.瞋心用慈悲觀 即指多用心於發掘被瞋者的優點 眾生乃為只見其缺失,未明其優點,故才會瞋 因此若能多用心於發掘其優點,即能消除瞋恚也 3.痴者用緣起觀 能深入緣起,即能成就總相智與別相智 總相智,乃指無常.苦.空.無我的特性也 而別相智者,乃指一切因緣果報.種種錯綜複雜的關係 4.業障重者,用念佛觀 所謂念佛,非指狹義的稱念佛名爾。而是當去覺悟業障的因 根若斷除,果自枯槁;而非以石壓草,春風吹又生也 5.散亂重者,用數息觀 如前已述也 觀眾生皆不免一死 死期不定─入息不保出息 云何放不下呢 於此娑婆世界中,乃為過客爾 客隨主便,云何能喧賓奪主呢 對治太熱心,或太雞婆者 眾生皆有佛性,故我乃未來佛也 必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才能成佛 以對治信心不足,自暴自棄也 其實以「如實知緣起」者,即能悟入中道,而對治偏端也 而非用壓抑.模擬的方式 或者先用對治觀門,待心平穩後,才能如實去觀察緣起也 因此「如實知緣起」與「對治觀門」,便成為互為標本的關係 於是「急則治標」「緩則治本」,亦成為修觀的通用原則 在原始佛教中,似偏用治標的觀門;故整體架構上乃不夠究竟 眾所皆知:於止觀中,止為修定,觀為修慧 然觀者,非「思惟修」而已 如慧者,有聞.思.修的差異 故觀者,亦有聞.思.修等不同的層次 而修者,必以證得為究竟 於是思惟後,如何啟修呢? 乃不斷將此理念,印記入心識中;直到動心起念皆不離此 於是一切妄想.執著,皆被掃蕩無餘 若能完全地放下與出離,即是證得也 故必於無功用心中,才得證得也 證得什麼呢?無我.無心.出離.斷滅也 以上所說觀門,大體說來,乃是漸修漸證的法門 以中國禪宗的判教,乃名之為「如來禪」也 |